第13部分(1 / 4)

小說:破解中國經濟之謎 作者:撲火

其十,民營經濟的生產管理方式和技術裝備落後。絕大部分民營經濟都處於技術裝備和生產方式落後狀態。從管理方式上看,民營經濟很多管理方式和制度不健全,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習慣於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缺乏對市場的適應和把握能力。在這種狀況下,民營經濟能夠崛起,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市場機遇,抓住機會撈一把,二是政策機遇,乘“政策東風”,但發展起來後,如果生產方式和技術裝置不隨之進行調整,無疑無法長久。

其十一,民營經濟的人才結構不穩,導致發展缺乏後續力。民營經濟以經營方式靈活而在市場上保持高利潤的獲取。但正是這種靈活的經營方式,使其容易模仿,員工透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就基本能夠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識,求穩的社會心態和民營經濟的家族化經營傾向,使大量人才不斷流失。這種流失的人才,一部分可能進入其它企業,另一部分可能透過掌握的技術而進行“小本經營”,兩者對民營經濟的發展都會造成直接威脅。如果人才流失伴隨著技術、客戶和資訊(尤其是企業的保密資訊)的流失,民營經濟發展勢必遭到巨大沖擊,這對民營經濟的生命力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其十二,民營經濟的企業組織和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首先民營經濟存在總體規模不經濟狀況;其次民營經濟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面臨強大的“進入壁壘”,很多產業是民營經濟不能進入的;再次,由第二點決定,民營經濟的產業存在明顯的“亞產業”特徵,在產業組織結構上、地區結構上都具有明顯的低層次性和對傳統產業的依附性,這種狀況,從根子上決定民營經濟無法實現長遠的大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民營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生存競爭力影響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最佳化民營經濟的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佈局結構,彌補民營經濟的缺陷,使民營經濟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力量。

民營經濟面臨的困難是什麼

1。民營經濟融資難現象解析在國家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背景下,民營經濟卻感到“信貸收緊”,1998年,民營經濟投資增長率幾近為零。在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下,民營經濟卻融資困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呢?

其一,現存銀行的運作機制不利於民營經濟融資。國家的銀行執行機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主要是作為政府的“錢袋”與財政共同發揮對經濟的調節職能,本身的商業化程度不高。在社會轉型期,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發展需要,對自身的運作增加了一些謹慎性政策限制,從而給民營經濟的融資帶來了困難,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銀行累積性負擔制約銀行對民營經濟放款。中國原有的銀行體制是以國家壟斷、資金供給和準財政為特徵執行的,這種機制的執行狀況就是“國家點菜,銀行付錢”,不僅排斥非國有經濟主體,而且長期以來培養了企業對銀行的依賴心裡。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和銀行運作機制都進行了很大改革,但政企不分、政銀不分導致的銀企不分所引致的兩個“倒逼機制”的運作狀況並沒有改變,最後形成“欠錢的是爺,要錢的是孫子”的狀況。同時,因為國有銀行業績的考核主要看賬面價值,而不去具體分析貸款的質量,只要企業不倒閉,銀行的帳面上資產數量就不會減少,從而導致銀行對企業的“債務依賴性放款”。這種狀況是當前銀行明知企業虧損仍然繼續貸款的主要原因,從而使民營經濟貸款無門。

二是現行的銀行有關政策限制了民營經濟的貸款。中央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增加對民營經濟貸款”,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也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利率浮動措施。因為民營經濟的歷史短,資信度差,容易出現商業騙局,這就意味著銀行向民營經濟貸款的風險較大,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提高對民營經濟的授信利率(央行同意)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一來,民營經濟對信貸的需求就明顯減少,同時,因銀行的呆壞賬較多,提高利率並不能有效予以補償,因而無法從根本上增加民營經濟的融資。其次是授信規模限制。銀行授信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銀行授信的規模越小,其固定成本越大,自然獲利就小,因此,銀行希望每筆授信都能達到一定規模。一般來說大企業的貸款規模較大,民營經濟的貸款規模較小,有關部門估算,國有銀行向民營經濟貸款的成本是向大企業貸款成本的5倍,因而銀行一般傾向於向大企業貸款。同時,銀行的每筆貸款都有嚴格複雜的審批程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