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2 / 4)

小說:破解中國經濟之謎 作者:撲火

所以,面臨虧損和前途不確定的條件下,為了追求“穩定”的政策目標,國企迫切需要短期資金解決燃眉之急,便會考慮改造專用裝置用於其他目的生產。例如:企業要求下屬各車間、各工段承包經營,相應的、原有的整條生產線拆分並改裝成獨立工作的機床,用於不同產品的生產。這些產品可以給承包者帶來短期收入,給企業帶來“管理費”收入及減輕工資負擔,但同時意味著原有專用資產價值

“遭受重大損失”。

因為新形成的生產力大都用於技術含量較低的“短平快”產品,一般小於原有生產力的損失額,從宏觀的角度上來說,是社會資源淨損失。這相當於經濟學成本中包含的機會成本部分:企業為了較小的現實收益,接受了較大的機會成本損失,即:收益小於機會成本。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正常情況下不可能作出的選擇。國企改革的狀態不是一種穩定的經濟狀態,理論和原則的東西應當以多變的現實為轉移,若僵化保守,則會成為實踐的人為障礙。若“持續經營”和“理性人”假定不能成立時,一味強調歷史成本原則,其後果將不利於改革的深化:1)相對於冒著“違法”的風險廉價出賣國有資產而言,這種操作雖然在會計角度上固定資產因講計入“大修理費用”而獲得增值,但實際上國有資產的真實價值已經合法的損失掉了。

2)為國有資產的合理流動埋下了隱患。國企的非理性狀態不可能長期維持,最終結果將是清算、破產、併購等,因在國家缺少一個統一的轉讓市場可作為價格參考,依照企業會計資訊單方面高估國有資產價值,超過同類生產資料真實價值的部分對方很難接受。另一方面,國家將依據這樣的會計資訊進行審計,將使得政策出現偏差。如企業“折價”出讓資產招致“有意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政策風險,使得盤活國有資產存量的工作難以開展,這正是現在一些地方改革受挫的癥結所在。從理論上講,經濟資源的價值取決於其收益率,但現實生活應用這樣的準則牽涉到會計法、稅法、國有資產管理等,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資產使用價值變化不同於折舊,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資產帳面價值與價值背離,而是制度原因造成。按照自然法則,能量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現實中產權的所有制的形式可以不斷轉換,只要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中國已經加入WTO,我們已無後路可走,必須以前所未有的勇氣,改革國有產權,實現產權的私有化、股份化、多元化。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不同的所有形式,而在於資產能否為社會增加財富,能否創造出更多的剩餘價值。4.

規模經濟與經濟規模規模經濟不等於經濟規模。曾一時,不少人將經濟規模簡單地等同於規模經濟,在實踐中熱衷於組建甚至拼湊一些大企業集團,以為這樣就能使中國企業傲然屹立於世界經濟之林。這種認識和做法非常幼稚。不顧客觀條件盲目求大,這樣只會浪費我們有限的經濟資源,給經濟建設帶來危害。當然,追求適度經濟規模始終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特別是生產社會化程度比較高的一些行業,客觀上存在著最小經濟規模的要求。事實上,無論是何種發展方式,最終都要形成“經濟規模”,分歧只是透過什麼方式、什麼途徑去實現“規模經濟”。見仁見智,實際確實存在著兩種不同模式。一是逐步投入,滾動發展;另一種是一次性投入的“規模經濟”建設方式。“經濟規模”確實具有成本優勢,但是它卻要受到一系列條件的制約,首當其衝的就是市場規模。如果市場規模達不到,就是說一次性投入所形成的規模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那麼投入的資金就會沉澱下來,變成了“沉沒資本”。這時候,一次性投入不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會增大成本。盛2升水的杯子所花的材料不會是盛1升水杯子的2倍,杯子容積越大,單位盛水所花的材料成本肯定越小,但是用盛2升水的杯子去盛1升水,必然大大提高成本,也是一種浪費。如同“規模經濟”有缺陷、受制約一樣,滾動發展也有它的先天不足,一旦經濟規模形成,逐次投入的利弊就會相對於一次性投入顯現出來。因此,只能從中國的資金、市場的實際出發,“兩害相權取其輕”。請記住:並不是所有的幼苗都需要和都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需要需要巨輪,但是更需要海輪和帆板。我們要有企業‘航空母艦’和艦隊,但需要更多的是中小企業。5.

多元化經營與經營多元化大企業要實現可持續成長就必然走向多元化經營,這一觀點在歐美日等國企業已經得到基本證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多元化經營不僅是企業共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