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歷史記載,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9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遠征日本。元軍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很多輝煌戰果。

井上靖這樣記載:蒙古於“公元1274年10月初,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軍處於不利,不得不暫時退卻到大宰府附近。元軍雖然趕走了日軍,但不在陸地宿營,夜間仍回船艦。當元軍回到船艦後,恰遇當夜有暴風雨,元艦沉沒兩百餘隻,所餘元軍撤退,日本才免於難。”

颱風乍起之時,當時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傾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水之役”。

第二天即10月22日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元軍撤退了。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稱為“神風”。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兩個月之後,又是一場巨大的颱風讓元軍慘敗。

當時,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附軍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4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900艘,從慶元、定海啟航”。高麗國王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糧食”。然而,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處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東征元軍進行激烈戰鬥。

元軍因內部高麗、漢、蒙古統帥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廕庇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雙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兩個月之後,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庫樹海岸,蒙古軍再次企圖撤入海上,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

“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計程車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美國考古學家對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蒙古戰艦粗製濫造,質量低劣。

雖然,在古代文獻中確實能夠找到關於那兩場日本沿海臺風的記載,然而根據現存證據,研究人員並無法判斷出那場風暴的具體強度,以及風暴與蒙古艦隊的沉沒究竟有多大關係。美國得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對1981年從高島附近海底打撈上來的700多塊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

佐佐木表示:“很多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有時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肋材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

據漢文史料記載,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軍艦完工。

當時,造船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後的高麗人。一方面,高麗對於造船很反感,認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會要求高麗參戰,這必將給高麗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讓造船技術落後的高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實屬難事。高麗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這些艦船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元十八年(1281年),蒙古軍隊的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計,而此種戰艦的結構並不適於航海作戰。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一般為8或13個。它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被普遍採用。雖然該結構便於船上分艙,有利於元軍在航海途中進行軍需品的管理和裝卸,但是艙板結構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