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簡化了主體結構,削弱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佐佐木指出:“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高島附近海域發現V字形遠洋船的龍骨,我們可以想象那種為內河航運而設計的船遭遇海中大風浪時將會出現何種混亂的情形。”

佐佐木還發現:戰艦殘骸的碎片沒有一塊超過3米,大多數碎片都在10厘米到1米之間。他據此推測,蒙古戰船可能採用了類似新安古船的一種“魚鱗式”船殼結構形式。其船殼板之間不是平接,而是搭接的。這種結構在巨浪的拍擊之下容易碎裂。佐佐木表示,對沉船遺址的現有研究只是冰山一角,他希望能夠藉助聲吶和雷達,得以更深入地瞭解當時蒙古的造船技藝,進而破解沉船真相。

還有研究認為,除了艦隊拖後腿之外,蒙古人的後勤和裝備也比不上日本人。

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軍隊的給養主要透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是在這兩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

此外,日本人的武器也優於蒙古人。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效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的鋼按效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紋鋼,不過效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日本除了具有好鋼之外,其戰刀的優良效能還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日本刀製造成本低廉,使得普通民眾都可擁有一把好刀,而蒙古軍隊使用的質量較差的鑌鐵刀,很多大刀在對砍時刀刃捲曲。

在兩次戰爭中的八年間隙期間,日本人似乎還改進了他們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時,蒙古人發現日本人使用的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從保留至今的圖畫看,日本人的長弓與當時最先進的英格蘭長弓有幾分相似,長約1。5米。由於日本人本來就很矮小,畫面上的日本弓箭手看上去就好像比他們所持的弓還短。

朱元璋何須除去“小明王”

楊 軍

後人論史,每提及“小明王”韓林兒之死,大多認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論。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韓林兒應朱元璋之請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處有相關記載,如《明史·韓林兒傳》說:“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聯絡朱元璋後來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殘忍,如此推論看來也順理成章,夏《明通鑑》就是如是判斷的。

朱元璋出自郭子興麾下,自屬紅巾一系,名義上確算韓林兒部下。不過天下大亂之際,群雄並起,“眾各數萬,並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稱王稱帝者有徐壽輝、張士誠、趙均用等,不乏其人,這種名分上的歸屬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明史·太祖本紀》)當時郭子興已死,正是朱元璋自立門戶、獨自打天下的開始,此舉無非留一條避免將來可能孤軍作戰的後路而已,是一種戰略上的考慮。十二年來,朱元璋並沒有對韓林兒稱臣,也更不曾依仗過他,除了共用一個“龍鳳”年號,二者不過遙遙有政治上的呼應而已,連軍事上的同盟都談不到。當然,客觀而言,也正因為劉福通“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讓元朝疲於應對,才給了朱元璋壯大實力、從容平定東南的機會。

亂世有亂世的生存方式,依附歸屬完全處於利益上的考慮或政治上的便宜。朱元璋勢力強盛之後,元帝也遣使招安,只不過朱元璋未曾表態而已。其他如陳友諒出自彌勒教,該算徐壽輝的臣下,也打徐壽輝的旗號,但徐兵敗來投,他即殺之,兼併其部。張士誠、方國珍對元時叛時服,儘管曾被封為太尉和行省左丞相這樣的高官,一看局勢改變就變卦。至於年號,那更是有如城頭變幻大王旗,韓林兒稱“龍鳳”(宋),徐壽輝號“天完”,張士誠建“天佑”(大周),陳友諒立“大義”(漢),一般人等誰會在意這個?和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些軍閥的反覆無常相比,儘管有足夠的資本,不過基於政治上的低調,朱元璋能把“龍鳳”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