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間竄動;韋國清、陳丕顯陳兵徐州、東海線西側;彭德懷、賀龍威脅西安;聶榮臻、徐向前直逐豫北……
豈不是八方風雨嗎?
對於中原局勢,蔣介石自然不會無視,但話說出來卻沉沉穩穩:“一群流寇,打爛仗是他們的看家本領。把隊伍拉來拉去,忽東忽西,偷襲竄擾,僥倖小勝而沾沾自喜,昏頭脹腦。在大別山呆不下去,又四處流竄,好得很。打正規戰,大兵團正面對抗正是我們期望的。他一夥群氓,懂什麼正規戰、陣地戰?所以,要抓住這個戰機!中原決戰,勝在我手!”
為了贏得這盤棋,蔣介石在中原擺下三個整編軍,34個整編師,79個旅,共54。6萬官兵。如此重兵佈陣,似賭徒下了重重的籌碼。
劉伯承、鄧小平望著滿壁懸掛的中原作戰地圖,見那星羅棋佈的城市村莊山川河流滿是紅紅藍藍的箭頭虛線標記,如聞金雞如見族動,廣袤的中原大地大有劍氣衝而南斗平、班師急而山嶽動之勢。
劉伯承用手輕輕叩擊地圖:“中原,好一個逐鹿場!”
鄧小平詼諧地一笑:“鹿死誰手?敢問獵鹿人。”
劉伯承大笑,又突然問道:“鄧政委喲,好久不見你打牌了嘛。”
鄧小平眼睛眯起:“司令員,你也有此雅興了?”
“哈哈……打牌我是門外漢,但可以看你們打嘛。今天部隊休息,我們也放鬆放鬆。”
院子裡有塊捶布石,鄧小平在上面墊了塊磚,盤腿而坐,招呼幾個參謀圍著捶布石各佔一方。
看鄧小平洗牌是一種藝術享受。54張撲克在他十指間魔幻般地變化,時而上跳下躍,時而左右飛舞,忽然一個凌空交錯,“刷——”一方方散落,頓成一幅孔雀開屏圖:“唆——”一張張收回,齊如刀裁。他那十個手指使一疊紙牌有了生命,通了靈性,彷彿不再是紙製品,不再是娛樂工具,而是一群素撿稔活潑的朋友。
劉伯承眼神不濟,“剛眨眼,但見一疊牌從鄧小平手裡流星般向四處飛出,落在捶布石上竟是漂亮的四個扇形,不由叫絕。
這四疊牌便是決勝的陣腳、鏖戰的兵馬。打的是40分。對門是盟軍。牌局如戰局,一張牌甩出,廝殺開始了。
鄧小平瞟了一眼手中牌,三兩下排列組合,“刷”地收起,再不翻看,“紅桃”、“梅花”、“大王”、“主牌”已經全部記在腦子裡,只待信手拈出了。
剛甩了一圈,機要參謀送來電報。
劉伯承接過,閱後神情變得嚴肅。,。
電報是粟裕發來的。電文1300字,對即將實施的、由他率領三個縱隊南下渡江的第二個“躍進”提出異議,請劉鄧予指正。
劉伯承大感意外,這種改變中央戰略方針而牽動全域性的意見的嚴重性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第一個戰略躍進執行者的劉伯承深知毛澤東對渡江再次躍進的鐘愛,而這種鍾愛是源於宏大的戰略構想、精道的軍事理論分析,且有千里躍進大別山、扭轉戰爭車輪的偉大實踐為依據的。
毛澤東寄粟裕以厚望。
與毛澤東同樣有詩人浪漫氣質的陳毅赴陝北領受機宜後,激動不已,預期此舉必將促使蔣介石統治的迅速崩潰,遂揮毫寫下“五年勝利今可下,穩渡長江遣粟郎”的詩句。
對於這樣一項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實踐經驗,並經過數月詳盡籌劃、周密準備的重大戰略決策,還可能提出異議嗎?
然而粟裕的電文又是具有很強說服力的。
從全域性看,要想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調全國其它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必須在中原、華東打幾個大殲滅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而這個條件在中原正在成熟。如果集中劉鄧、陳粟、陳謝三軍力量,既能攻堅,又能打援,一個戰役可以發展成兩三個階段來打,即可有效地殲滅敵軍主力,迅速改變中原戰局。而分兵南渡長江,雖可以調動一批敵軍南去,但蔣介石主力是半機械化部隊,是敵在中原的骨幹,不會調至江南;而桂系主力,因蔣介石害怕縱虎歸山,也不會把它調往江南。如果只能調走一些二、三等部隊,中原我軍所受到的壓力並未減輕多少;而我軍卻因從中原調走了幾個堅強的主力縱隊,削弱了自己的突擊力量,顯然是不合算的。更何況這三個有重灌備的縱隊過江,必定要棄掉全部輜重,遇到敵人稍為堅固的設防,不僅難以攻克,而且會增加傷亡,沒有傷員的安置、糧食的籌集、彈藥的供應,這些都會嚴重削弱部隊的戰鬥力。既然三個堅強的主力縱隊南渡長江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