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基地廣島投了一顆原子彈,這顆原子彈的威力比20000噸梯思梯炸藥的威力還大。它的爆炸力相當於英國‘大滿貫’爆炸力的2000多倍,是戰爭史上迄今為止所使用過的最大的炸彈。”在杜魯門發表講話的第二天,即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迅速地越過邊境進入滿洲。蘇聯在德國投降3個月後入侵,其目的是為了履行斯大林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見羅斯福和丘吉爾期間所同意承擔的義務。除蘇聯從陸路入侵外,英國太平洋艦隊在6天航行25000哩之後也加入了海軍對日本的日益猛烈的進攻。最後的打擊是8月9日在長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結果使這座城市遭到了同廣島一樣的破壞。極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這時仍反對全面投降,一時間,戰爭似乎將惡化成由頑固的軍官領導的游擊戰。但是,天皇在內閣和政界元老的勸說下決定投降,幹8月14日接受了同盟國的最後通牒。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艦的甲板上,舉行了正式的投降簽字儀式,麥克阿瑟將軍、尼米茲海軍上將和盟軍高階軍官出席了這一儀式。
三、世界歷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對歐洲的全球霸權的破壞,這一破壞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總的說來,這兩次大戰對世界歷史具有相似的意義。不過,它們在細節上存在著種種差別,這些差別對當今的國際舞臺有著重要意義。比起先前的霍亨索倫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歐洲和亞洲舊秩序的破壞要大得多。德國人侵佔了整個歐洲大陸,日本人則侵佔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但是,這兩大帝國都是短命的。它們到1945年已不復存在,留下了兩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的地區在內的權力真空。同任何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差不多,這兩大權力真空的存在導致了冷戰的爆發,使各交戰國不能在1945年之後立即達成全面的和平解決辦法。
兩次大戰戰後時期的另一差別是1945年以後殖民地臣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這與1918年以後帝國權力的加強形成鮮明對照。20年內,歐洲諸幅員廣大的帝國幾乎全已消失。從這一意義上說,這20年是歐洲在政治和軍事上衰落的20年。但與此同時,由於全球日益統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術正以不斷加快的速度傳遍全球。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時期既是歐洲衰落的時期,又是歐洲勝利的時期——這一點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第二十六章 從大同盟到冷戰
戰時,要保持團結並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後,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
斯大林,於雅爾塔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中歐和東歐的革命,導致了革命對西歐的威脅。第二次世界大戰卻沒有激起類似的動亂。革命並沒有震撼歐洲大陸,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更大的物質損失和政治混亂。一個原因是平民大眾極度疲乏。過去6年中,他們經常遭到來自空中的轟炸,經歷了大規模的戰亂,許多人還因逃難、作苦力或被監禁而不得不離開家園。平民中被打死的達1000萬,其中600萬為猶太人,士兵中被打死的則達1500多萬。這一傷亡數字大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數字的兩倍,所蒙受的物質損失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物質損失的13倍。
那些倖存下來的人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窮困和混亂。單在戰爭的前三年半中,就有3000萬歐洲人逃離或被趕出他們原來的家園,戰爭給束後,同盟國軍隊和國際救助機構將120O多萬“難民”遣送回國,不過,仍存在著一個由100多萬不願回家的人組成的堅強核心,他們多半為來自東歐的反共產主義者。諸民族的這種大規模的重組和伴隨而來的寒冷、飢餓和疾病一起使大多數歐洲人疲憊不堪、垂頭喪氣,不想革命。
獲勝的同盟國軍隊對整個歐洲的佔領同樣是決定性的。蘇聯紅軍與英國人和美國人一樣,鎮壓了反抗,消除了混亂。社會結構方面的革命確在東歐出現過,但它是一種由莫斯科指揮的、強加的革命。歐洲各共產黨都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馴服工具,而不是本國革命的鼓動者。因此,蘇聯、英國和美國在希特勒垮臺後有效地控制了歐洲的發展。正是這三大強國應對逐漸破壞戰時大同盟、引起冷戰的那些政策和事件負責。
一、戰時的團結
在戰爭年代中,西方列強和蘇聯不得不結成統一戰線,以反對不共戴天的敵人的威脅。就在希特勒入侵蘇聯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