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2 / 4)

,班圖斯坦甚至不能養活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政府也不願意花費大筆資金來增強班圖斯坦的接收能力。最重要的是,絕大多數非洲人都不願意作為孤立的“部落’被隔離。相反,他們是南非聯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要求在南非聯邦中得到他們應得的一份,他們的這一要求得到了非洲大陸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非洲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援。

七、北非

北非殖民地革俞的程序不僅受到了歐洲大居留地繼續存在所帶來的影響,而且受到了非洲大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另外兩大因素的影響,這兩大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非領土上進行的一些戰役和更為重要的、全北非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高漲。

1940年至1943年間,英法美聯軍曾在北非沿海地帶和東北非與意德聯軍作戰。戰爭結束後,衣索比亞重新成為獨立的國家,並得到了過去屬於義大利的厄利垂亞。而意屬索馬利亞蘭仍由義大利統治了10年,然後才與英屬索馬利亞蘭聯合起來組成獨立的索馬利亞共和國。義大利殖民地利比亞直到1951年12月24日才擺脫英國的軍事統治,成為由伊德里斯。 埃爾·賽努西國王領導的獨立國家;伊德里斯是曾帶頭反對義大利統治的賽努西穆斯林教團(見第二十一章第三節)的宗教領袖。准許利比亞自治這一點削弱了英、法帝國在北非其他地區的權力。由於利比亞是北非最不發達的地區,因此,它的獨立使英國對埃及和蘇丹的影響、法國對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統治在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看來似乎特別不合時宜、令人難以忍受(至於埃及和蘇丹的民族主義鬥爭見本章第八節)。

在北非同在印度支那一樣,法國人為保住他們的領地進行了長期、頑強的鬥爭,一個主要原因是這個地區擁有相當多的法國移民——突尼西亞有25萬,摩洛哥有40萬,阿爾及利亞有100萬。這些殖民者與在北非的法國強有力的經濟利益集團勾結在一起,拼命反對所有的自治建議,破壞了巴黎某些內閣會議在這方面提出的許多臨時動議。

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具有保護領地的合法地位,法國聲稱它是代表這些保護領地的傳統統治者對它們進行管理。這兩個地區都受到了法國的獨裁統治——甚至居住那裡的歐洲人也得不到政治權利。這種外國統治刺激了民族解放運動:在突尼西亞,由哈比卜·布林吉巴領導的新憲政黨於1934年成立;在摩洛哥,得到穆罕默德·本·優素福蘇丹支援的摩洛哥獨立黨於1944年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突尼西亞和摩洛哥不太費力地贏得了自由。法國人決心繼續保住阿爾及利亞,為了集中力量實現這一主要目標,他們不惜在其他地區受損失。因此,當突尼西亞於1952年開始武裝抵抗時,法國人經過兩年游擊戰之後便同意它享有自治地位;在突尼西亞作出這一讓步後,他們準備在摩洛哥作出同樣的讓步。他們准許曾因同情摩洛哥獨立黨而被放逐的穆罕默德蘇丹恢復其王位;穆罕默德隨即提出了完全獨立的要求,1956年3月2日,法國人勉強承認了這一要求。是月,突尼西亞也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布林吉巴成為這一新共和國的總統。

這時,法國人能集中精力處理關係重大的阿爾及利亞問題。從法律上說,阿爾及利亞不是法國的殖民地,而是法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在巴黎國民議會中有代表。實際上,在阿爾及利亞盛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雙重標準,因此,這個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由僅佔1000萬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的歐洲人統治。另一方面,這裡的殖民者同大陸另一端的南非白人一樣,並不認為自己僅僅是殖民者。阿爾及利亞是他們的家鄉,就象是當地阿爾及利亞人的家鄉一樣。他們的祖輩曾在這裡勞作並葬在這裡,他們決心保衛他們祖先的遺產。這意味著他們堅決反對向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作任何讓步。

反對法國統治的武裝起義於1954年秋爆發。法國人因4個月前剛被趕出印度支那,所以不想在這裡妥協。在仍在因印度支那的屈辱而感到痛苦的殖民者和軍官的熱情支待下,巴黎政府決心鎮壓這一起義。結果導致了一場耗盡人力物力的殘酷鬥爭,這場鬥爭一直拖延到1962年。在戰爭最激烈時,法國人不得不向阿爾及利亞派遣了50萬人,從而把分派在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所有的師幾乎全部調走,除此之外,這場戰爭還每年消耗了巴黎近10億美元。阿爾及利亞人在人力方面的損失更為慘重,有100萬人死亡,佔其總人口的九分之一。另有100萬人被強行趕進了“重編”營地,法國人試圖以此來孤立反叛者,但沒有成功,此外還有30多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