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難民逃進了鄰近的摩洛哥和突尼西亞。
除財政方面的耗費外,比較起來,法國人遭受的損失很小,但是,他們所付出的也比所預料的要大得多。法國土兵被迫參與了這類鎮壓性戰爭的獸行,受到了其代價無法估量的精神創傷;法國的牧師和許多知識分子都懷著內疚的心情公開反對這種“骯髒的戰爭”。而政府的反應是肆意抓人和不時地審查新聞界。實際上,法國人所付出的最沉重的代價是使他們的人身自由遭到不斷的侵害,最終導致了第四共和國本身的垮臺。
1958年5月,為了用獨裁政體取代共和國,北非的一個“公安委員會”奪取了阿爾及利亞的政權,他們推測,獨裁政體會更成功地使整個帝國團結一致。士氣沮喪的國民議會向這一勢力低了頭,尤其是因為大多數軍隊還在阿爾及利亞。1958年6月,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將全部權力交給戴高樂,由他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統治法國6個月,並著手製定一部新憲法。在這一年結束之前,第四共和國已讓位給第五共和國,政權從立法機關決定性地轉移到行政主管部門——明確地說,轉移到總統手中。
戴高樂總統這時儘管遭到了曾使他掌權成為可能的殖民者和軍人的反對,但仍利用其無比的威望來結束阿爾及利亞的流血衝突。1962年 3月,在法國公民投票贊成這一舉動之後,戴高樂同意停火,並同意舉行公民表決來決定阿爾及利亞的前途。一個“秘密軍事組織”立即在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發起恐怖運動,企圖推翻這一協議,但由於有人民大眾的支援,戴高樂堅持了他的行動方針,1962年7月3日,在阿爾及利亞人民以壓倒之勢投票贊成獨立之後,戴高樂宣佈阿爾及利亞獨立。這時,整個北非自1830年法國士兵在阿爾及利亞登陸以來第一次全部獲得了自由。准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標誌著曾擁有近400萬平方哩土地、包括4100多萬人口的法屬非洲帝國的結束。
八、中東
其時,阿拉伯的民族主義在中東同在北非一樣富有戰鬥性。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月中,英國人放棄了對埃及和伊拉克的控制,這兩個國家都加入了國聯。但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遠沒有得到滿足,因為英國人對這些國家仍行使著控制權。他們保留了各種特權,包括在蘇伊士運河保留守備隊、在伊拉克保留3個空軍基地以及同埃及一起管理蘇丹的權力。法國人的頑固態度更令人憤慨,他們繼續將敘利亞和黎巴嫩作為託管地加以控制。最重要的是,由於2O世紀30年代中大批猶太人遷入英國控制的巴勒斯坦託管地(見第二十一章第二節),阿拉伯的民族主義已被喚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富有政治意識的阿拉伯人或是保持中立,或是公開反對西方列強。一位阿拉伯學者在提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數年中的痛苦經歷時這樣說道:“……在以民主主義的名義實行的壓迫和以法西斯主義的名義實行的壓迫之間,沒有什麼可選擇的。”許多阿拉伯領導人確信希特勒會獲勝,他們想站在勝利者一邊。這些因素說明了為什麼1941年5月伊拉克會爆發親軸心國的起義,為什麼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會不顧他的條約義務,只給英國人極勉強的援助。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未能實現他們的抱負,但戰後新的勢力均衡卻為他們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他們立即利用了這一機會。戰前控制中東的英國和法國這時開始急劇地衰退。一個權力真空產生了,美國和蘇聯都想填補進去。阿拉伯人巧妙地利用英法的衰弱和美蘇的競爭,挑撥一方反對另一方,從而使他們能取得在幾年前會是十分荒謬的讓步。阿拉伯人還因他們對中東巨大的石油儲藏量的控制而使自己獲益匪淺,這種巨大的石油儲藏量在戰後頭幾年中對西方來說似乎尤其不可或缺。
1944年10月,阿拉伯人組成了阿拉伯國家聯盟,以協調它們的政策,充分擴大它們的勢力。阿拉伯聯盟在敘利亞和黎巴嫩首次獲得了反法國人的成功。1945年5月,法國一支遠征隊在貝魯特登陸,並著手轟炸大馬士革,企圖嚇倒當地的民族主義者;這種戰術早先在ZO世紀20年代很盛行,但此時卻沒有奏效。阿拉伯聯盟理事會立即舉行會議,並透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法國軍隊部撤走。丘吉爾支援阿拉伯人。尤其是因為戰爭尚未結束;他不想同中東已被喚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相對抗。在英國的壓力下,法國人撤走了他們的軍隊,1945年7月,同意結束他們對中東的統治。
戰後,在埃及,民族主義頜導人的目標是廢除或修改1936年的條約,這一條約是英國控制運河區和蘇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