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3 / 4)

小說:文娛救世主 作者:插翅難飛

複製。對於那些毫無個性價值、可以被100%複製,絕無無辜點的東西,他們被歷史的車輪碾碎我一點也不吝惜,‘工匠精神’也不會去憐憫那些辣雞。

但是對那些我們目前已經發現有幾個工業化複製時沒法複製到的細節特徵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應該手下留情?至少透過‘買這玩意兒的消費者可以特立獨行裝到逼’,讓一部分有錢的人把這些特徵保護下來,等將來我們再慢慢發掘它們的價值?”

顧誠的話,循序漸進,比上節目的時候沉重深邃得多。

伊萬卡聽得,漸漸有些痴了,眼神中水汪汪地,泛出迷離的深思。

到了此時此刻,她才算是徹底整個身心都被“裝逼是一件為人類保留更多文明遺產的偉大事業”這個觀點所征服。

沒想到顧誠能講出這樣一番口若懸河的道理來。

“那你剛才錄節目的時候為什麼不說?”伊萬卡不由感慨,顧誠是那麼謙虛,那麼的深藏功與名。

顧誠聳聳肩:“你讓我怎麼說?我只是一個搞娛樂傳媒產業的,偶爾利用一下網際網路這個工具。我要是給人灌雞湯做人生導師,不是太不謙虛了麼?剛才這些話,雖然是我說的,但是我並不專業,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去開噴吧。”

一旁的潘潔穎也被說得一陣心有慼慼焉,似乎想到了很多生活中被磨滅的細節美好:

“阿誠,你剛才老是拿扶桑人舉例子,那國內有沒有這方面的真實案例呢?難道因為我們的工業標準缺乏對‘裝逼產品給予強制性標註’的保護,真的造成了某些流失了麼?”

“對啊,我也想知道。”伊萬卡聽了潘潔穎的提問之後,立刻附議。

“例子當然是有的了,哪怕品類相近的,都不少。”顧誠大包大攬地承認了,然後斟酌著說,

“在華夏的南海之濱,有一個幾年前才從葡萄牙人手裡收回來的港口,古代叫澳鏡蠔。那裡最初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從明朝起那裡就是一個生產牡蠣的漁村。

一百多年前,華夏人在烹飪的時候發明了一種佐料,叫蠔油,最初就是用牡蠣大鍋熬製的。上個世紀30年代扶桑人入侵之前,在香江吃一碗蠔油拌麵,不加蠔油的光面只需要2分錢法幣,加幾滴蠔油就要漲到5分。而一整瓶蠔油要賣5塊8法幣。

可是,70多年過去了,現在華夏一瓶蠔油是多少錢?李錦記,華夏目前最好的調味料工業化量產品牌,不過賣15塊錢;更差的海天蠔油加量三分之一卻只賣8塊錢用你略帶經濟學思維的腦子想一想,你相信這些蠔油真的是牡蠣燉煮熬製的麼?

不過,如果你覺得牡蠣熬製的蠔油在華夏絕種了,那就錯了。在澳鏡蠔還有一家百年老店,至今沒有工業化擴大生產,就是一家祖輩相傳的小店,叫榮生蠔油店。至今每天在街坊看得見的玻璃廚房裡現熬牡蠣,熬一小瓶蠔油,半斤不到,就要**十塊。

按說華夏也是有些講究生活品質的富豪的,但是華夏的純正蠔油為什麼沒有得到扶桑釀造醬油那樣的生存空間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華夏的國家標準《gb/t21999》,這個標準只要求‘蠔油含有蠔’,至於含多少蠔,標準是不管的,也不要求企業標註。最後只檢測氨基酸態氮含量高於0。3克/100克,就算達標。

上帝啊,你要知道豉油裡面也含有氨基酸態氮,如果只測這個指標,蠔油廠商完全可以100斤油裡只加幾隻蠔肉粉碎一下,其他全靠豉油和新增劑完成了。

如果今天華夏的gb/t…21999能夠跟扶桑同行一樣嚴格,給純熬製蠔油一個‘讓買他的人裝逼’的機會,這種好東西還會漸漸滅絕麼?

醬油還算好的,至少扶桑人也用醬油,所以我們可以指望扶桑人幫我們保護,讓今天的我們依然知道100%純發酵醬油是怎麼生產的。但扶桑人不用蠔油,東夷人也不用,這個東西華夏人如果自己不保護,以後就沒有了,這是華夏料理文化的遺產。”

顧誠後世生活的那個年代,純生蠔熬製的蠔油當然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他也不知道這手藝是哪一年滅絕的。實際上,那東西是在2015年,榮生蠔油的最後一代店主老死之後(那人沒兒子),就關門消失了。

“賑貧達窮,存亡繼絕,此之謂也。”潘潔穎聽著表弟的侃侃而談,眼眶竟然有些溼潤。

伊萬卡從會議桌另一頭拿下一臺dv,看了看錄製情況,殷切地說:“時間差不多了,那邊已經剪出來了。二位就留下,一起看完播放結果再走吧。剛才你說的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