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部分(3 / 4)

小說:明末風暴 作者:卡車

夏糧豐收在望,二來則是因為這半年來我們的漁業發展極迅速,得了瓊州的鹽場之後。我們用於醃漬魚乾的鹽有了充分保障,這半年的產量,達到了五千噸。”章篪道。

新襄對漁業很早以來就極為重視。因為漁業捕撈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人體對動物蛋白的需要,節約植物糧食的消耗。而南海又是極佳的漁場,這個時代幾乎沒有汙染。也沒有過量捕撈的問題,對於整個大海來說,一年被網走幾千噸漁蝦,根本不算什麼。但對於新襄的糧食業來說,半年五千噸的產量,這可是了不起的數字,與新襄漁政局管轄之下多達千餘艘大小漁船有密切關係——龍門船廠雖然只造大船,但周圍的小船廠卻在夜以繼日地製造漁船,以滿足這方面的需要,如今在欽‘州、新襄等諸地。至少有三十餘家船坊,每個月都有眾多的漁船下水。

就連遠在廣‘州、福‘州的船坊,也深受其益。

在新襄,漁民造漁船,可是可以到漁政局領取補貼的。大體來算,漁民只要成立正規的捕撈隊,在漁政局註冊,便可以獲得相當於其購船價格一半左右的補貼款,而且還能獲得漁政局的護漁,不必擔憂海上的海賊。

“家明。你在昌化已經有一年了,說說昌化的情形。”俞國振又道。

顧家明起身向眾人行了一個軍禮,然後坐下,將自己的小冊手翻到其中一面,大聲道:“在我們去昌化縣之前,昌化縣在籍七百一十九戶,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經過一個月的清查,發覺實際人口是一千一百四十七戶,四千一百一十六人。我們派去的五百人工作組規模就顯得大了,一人只要負責教化八人,而最初時我們是做好一人教化三十人的準備的。”…;說到這,眾人都輕聲笑了起來。

“針對這個,我們調整了原先計劃,加快了從耽羅移民的速度,將一些未曾進入新襄的百姓,也直接送到了昌化,在半年之後,昌化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千四百四十九戶,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一人,這樣,工作組與需要教導的人口比例達到了一比二十五,正好在工作組的極限範圍之內,到現在,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我們新襄的要求……”

所謂新襄的要求,就是新襄對於正式擁有新襄戶籍的種種限制。先是在紀律上的要求,農民式的散漫,在新襄是不允許存在的,即使是農民,也必須擁有工人一般的時間觀念和紀律意識,因為新襄的農業生產,實際上也在按工業化模式在進行,農民的生產紀律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收入分配。

其次便是在實學方面的要求,整個新襄體系下,人人都必須學習,至少要拿到相應的結業證,若拿不到證,就必須將業餘時間投入到無盡的強制學習中去。這一方面是儘可能培養有一定實學素養的產業工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糾正很多大明百姓的壞習慣,比如說賭博與遊手好閒,當業餘時間都被強制著去接受學習,而這些學習又與個人實際利益密切相關後,他們就沒有太多的時間用在賭博上了。

能做到這兩點,基本上就可以在新襄立足了,但要做出一番事業,就需要更多的努力。聽得那一萬多昌化和耽羅來的百姓,短短的半年多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已經能接受新襄的各種要求,眾人都是訝然。

“這不足為奇,華夏百姓,實在是最為通情達理的,只要真心為其好,哪怕是嚴厲一些,他們最終也能接受。至於那種喜歡鬧事的,根本用不著我們,官人說過,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自然會有他們身邊之人將之教育過來。”

“實在教不過來的呢?”有人忍不住問道,卻是茅元儀。

“呵呵。”顧家明沒有回答。

茅元儀也不需要他的答案,教不過來的,那就是自絕於新襄體系之外,這樣的人,新襄當然不需要,他們若是有違法行為,自然要服刑,沒有的話,便會被驅逐。

“那麼,象這樣的工作組,我們能組織多少個?”俞國振問道。

這個問題不是顧家明能回答的,眾人面面相覷,事實上,誰也無法回答出來。

當實為了組成工作組,俞國振從各處抽調精兵強將,可以說,這樣的工作組在新襄,也最多隻有一個罷了。

“我是這樣想,準備十個工作組,五千人。”俞國振慢慢地道:“做好同時接收十萬難民的準備,然後每個月組建一個工作組。”

眾人都是吸了口氣,然後神態各異!

虎衛系統的個個都是面帶喜色,宋獻策也是臉露得意,而茅元儀則是神情略尷尬,章篪則顯露出幾分憂色。

俞國振的話語意思很明顯,他準備接受宋獻策的提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