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消費傾向下降趨勢、靈活偏好和對未來的悲觀預期所造成的,總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趨勢使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從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而當時政府蹩腳的財政政策又使得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則將大蕭條的禍根歸咎於當時的貨幣政策。弗裡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國貨幣史:1867~1960年》中指出,美聯儲防止銀行破產努力的失敗和從1930年底至1933年貨幣供給的下降,應對蕭條負主要責任。
儘管其中的爭論還會延續,真正的判斷還要經濟學家來做,但有一點推論是現在就很明確的:如果當時的大蕭條是某些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失誤的結果,那麼,這樣一場大危機就可以看做是政策失誤的結果,換言之,這樣的一場大蕭條就是一個可以透過政策加以避免的事情。而事情顯然不是這麼簡單。
美國著名印裔經濟學家萊維·巴特拉(R*i Batra)在《1990年大蕭條》中說了這樣一段話:導致大蕭條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至今未被經濟學家注意到的變數是什麼?我的看法是這種變數就是財富的集中而不僅僅是收入的集中。這種財富的集中在1929年達到頂峰並引起了大蕭條。他指出,單純的收入集中不可能導致大蕭條,因為財富總水平在任何時點上都遠遠超過國民收入。根據他的分析,財富集中的速度變化通常是極其緩慢的,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有一次財富集中的飛躍。1922年,美國1%的家庭擁有國民財富的31�6%,但到了1929年,即僅僅七年之後,這些家庭所佔份額又上升到36�3%。按照他的分析,財富集中增加了有不可靠貸款的銀行數目,助長了最終連銀行也被捲入的投機狂熱。財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閉銀行的數目越多,並助長投機,衰退便越嚴重。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七 最重要的機遇是實現社會變革(6)
而當時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一位經濟學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財富的集中以及由此導致的兩極分化對大蕭條發生的作用。據這位經濟學家的估算,當時一個美國的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當年美國家庭60%以上的進款是達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句話,購買力跟不上商品產量。對此,曼徹斯特評論道,胡佛恰巧在大難臨頭的前夕擔任總統,可說是自作自受,因為他在當商務部長時只醉心於提高生產力,卻不注意購買力不足的危險性。他只是在卸任離開白宮很久以後,對當年的事才有所醒悟。他寫道:“這邊為數不過幾千人……卻佔有大部分的生產成果……那邊是佔80%左右的人口,卻只分到那麼一點點東西。”一個俄克拉荷馬州人在國會的小組委員會上作證時說的話,把惡性迴圈這個現象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國家裡,既是生產過剩,又是消費不足。”
經濟危機的發生是由於生產過剩,這樣的話人們已經說了無數遍,無需再次重複。而消費不足與貧富差距或當時利益關係失衡的關係,也是確鑿無疑的。但有一個問題很少有人進行討論,這就是,說產品過剩究竟是什麼產品過剩?說東西賣不出去究竟是什麼東西賣不出去?而這個問題決不是無關緊要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裡”幾乎成了大蕭條的一個符號。只不過原來說牛奶是資本家倒的,是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利潤。而這些年有人查了當時的資料,發現牛奶原來是農民或農業工人倒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持可以有利潤的價格,至少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去。但不管怎麼說,被倒掉的牛奶都成了大蕭條或生產過剩危機的一個符號或象徵。然而,這樣一個符號可能會產生誤導,即人們將生產過剩與牛奶之類的產品賣不出去聯絡起來。
但實際上,當時賣不出去的東西並不僅僅是牛奶這樣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包括了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另外一些產品,如房子、汽車、收音機、電話等等,即耐用消費品,至少在當時是被人們當做耐用消費品的。那時擁有一架收音機的意義不亞於今天擁有一輛汽車。吉爾伯在《美國經濟史》中寫道:“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後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五十萬幢(1925年約有一百萬幢)。1927年以後,汽車工業也急劇衰落。”指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正是由於這一點,這次的大蕭條不同於以往的歷次經濟危機;也正是由於這一點,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是用根本性的制度創新和社會轉型,才渡過了這樣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