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重建社會 作者:誰與爭瘋

不但渡過了這場危機,而且由此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社會,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當初胡佛在競選總統的時候,曾經許下一個在今天看起來有點可笑的諾言,他說,他要讓“美國人家家鍋裡有兩隻雞,家家有兩輛汽車”。這就和我們當年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一樣。但“兩隻雞”和“兩輛汽車”卻有一種象徵性的意義。雞代表著柴米油鹽這類生活必需品,汽車則代表著耐用消費品。鍋裡有兩隻雞,家裡有兩輛車,形象地表明當時的美國和西方正處在從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費品過渡的階段。實際上,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個過渡的過程就開始了。人們從直觀上也許會覺得,過去是柴米油鹽,現在是房子汽車,這不是很好嗎?這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但實際上,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恰恰都是這看來美好的東西帶來的。歷史表明,一個社會從生活必需品生產時代轉入耐用消費品生產時代是十分艱難的。轉不過去就會釀成一場大危機。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 最重要的機遇是實現社會變革(7)

這裡關鍵是“消費模式”問題。在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費品這兩個時代,需要的消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沒有什麼彈性,因為都是生活所必需的。而且生活必需品具有數量多單價低的特點,用來消費生活必需品的是即時收入。而耐用消費品往往有很強的選擇性,而且耐用消費品往往數量少單價高,所以只靠即時收入來消費是不夠的,往往既要動用儲蓄又要動用將來的收入,即所謂的信貸消費。而要形成適合耐用消費品時代的消費模式,就需要一些結構、制度條件的支撐,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相應的消費模式就無法形成,這個過渡就很難完成,結果就是不同於以往的更嚴重的過剩危機的發生。

從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羅斯福新政時期要進行那些社會變革,為什麼必須以社會的全面轉型來為走出危機創造條件;同時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應對危機的變革會具有如此深遠的意義。

以重建社會來再造經濟

以重建社會來再造經濟

——重讀《光榮與夢想》(3)

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中寫道:誰也沒想到,1932年4月7日星期四,在全國聯播節目裡突然聽到了一個新的聲音——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熱情、洪亮、充滿信心的聲音。這位州長譴責胡佛政府,說政府專門救濟大銀行、大企業。他嘲笑那些“膚淺的思想家”,說他們不懂得怎樣去幫助農民。他說:“在這個不幸的時代,我們要制定出一些計劃來,把希望重新寄託在那些壓在經濟金字塔底層、被人遺忘了的人們的身上。”

這是羅斯福投入總統大選的第一次講話。其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羅斯福在大選中的勝利以及其執政後推行的羅斯福新政。我們知道,儘管後人對羅斯福新政也有種種批評和指責,但羅斯福新政將美國和西方世界帶出了這場大蕭條是人們所公認的。

這讓人們想起這次的美國大選。在這次美國大選中,奧巴馬獲得了大選的勝利。對於奧巴馬的勝利,人們更多關注的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由此開始了美國政治史新的一頁。但如果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總統大選做一個對比,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在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都是共和黨的總統在執政,30年代大蕭條中執政的是共和黨的胡佛,甚至之前的幾任總統也是共和黨人,這次危機發生時是共和黨的小布什在執政;在危機開始後的大選中,又都是*黨的候選人獲勝,在30年代大蕭條中是羅斯福勝出,這次則是*黨的奧巴馬當選。這當中或許有偶然的因素,或許在危機發生時由一個政黨取代另一個政黨是勢所必然。但不容否認的一點是,這兩個政黨的社會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明顯不一樣。共和黨與社會的上層或大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黨則更多是以中下層為背景。這次奧巴馬競選的口號就是:“變革,我們需要變革,我們能夠實現變革!”這是一種怎樣的變革?與其代表的社會背景不是沒有關係的。

羅斯福新政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上,主要是經濟層面的,體現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即實行所謂凱恩斯主義。在金融和整個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狀態的時候,出臺一系列緊急措施穩定金融、重振經濟當然是當務之急。討論這方面的文獻無以計數,在這裡我們不再贅述。。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 最重要的機遇是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