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福建和廣東一帶的移民,由此該地習武之風盛行,民風強悍,鄉民聽說日軍要南侵後,紛紛自行組織義軍起來保衛自己的家園。其中,以苗栗生員吳湯興、塾師徐驤等人為突出代表,在臺北陷落後,各路義軍紛紛在新竹會合,加上前臺灣鎮總兵吳光亮、棟軍防軍營傅德升、棟右營謝天德等清軍,新竹城內一時間旌旗招展,人馬遍野,城內的抗日力量接近萬人,頗為可觀。
吳湯興,字紹文,原籍廣東,其父早年移民臺灣。吳為家中長子,為人豪俠仗義,在鄉里頗有名氣。吳湯興自幼就聰明好學,很早就中了秀才,但因家中貧困,只得一邊耕讀,一邊教書,生活也算平靜。甲午戰爭爆發後,吳湯興見清軍節節敗退,日本又對臺灣懷覬覦之心,料定和日寇必有一戰,心中激憤,後來揮筆寫到:
“書生殺敵渾無事,願與倭兒戰一番!”
由於吳湯興和丘逢甲是遠親,後來丘逢甲在臺北組織抗敵的時候,吳湯興也受命在當地募集義軍。當他聽說臺北被日軍佔領,於是便率隊北上新竹城,正好和各路義軍及清軍諸營不期而會。由於吳湯興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就被公推為抗日義軍總統領。
六月十一日,吳湯興集合各軍,召開祭旗誓師大會。當天,各軍整佇列營,在場地的中央,特搭建了一個三丈的高架,高架上設—面大鼓,吳湯興命擂鼓三通後,萬人齊呼“抗擊倭寇”!聲勢直上雲霄。隨後,吳湯興和其他統領歃血為盟,立約法數章,有事以鼓為號,各莊聞鼓音後立刻齊集公所,守望相助。大家約定齊心協力,打擊日寇,保衛家園。由於這些義軍大都來自新竹、苗栗二縣,故常稱之為新苗軍。
新苗軍的行動大大鼓舞了臺灣民眾的抗敵熱情。臺灣知府黎景嵩聽說新苗軍沿途截擊日軍,很受鼓舞,便也召集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的官紳一起商議,大家籌款招募兵勇,後組成一軍,號稱“新楚軍”,副將楊載雲(原籍湖北)被任命為統領。新楚軍的營制和營規仿自湘軍,雖然是新募兵勇,但也初具規模。
黎景嵩對新苗軍也很支援,併釋出告示為之籌集糧餉竭力維持。這樣,新苗軍與新楚軍便開始聯合行動,準備共同打擊南下的日軍。
再說日軍這邊。日軍於六月二十二日攻佔了新竹城後,但發現陷入了義軍的包圍之中,並遭到義軍的數次反攻,雙方在此僵持了近一個月。直到後來日軍完成了對臺北一帶的大掃蕩後,大部隊開始進駐新竹,以準備更大規模的南侵。
得知日軍即將南下後,劉永福派吳彭年率七百黑旗軍北上支援新苗軍與新楚軍,吳彭年到達彰化後,當地民眾歡欣鼓舞,紛紛出城迎接。吳彭年本是浙江餘姚人,後定居廣東順德,其人頗具文韜武略,膽識過人,有湘軍當年的儒將之風,吳本人也一直為劉永福所器重。
吳彭年的到來,對支援新苗軍與新楚軍共同作戰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不過,這次北上的黑旗軍人數甚少,只有七百人,而且其副統領李維義和吳彭年意見不和,擅自拉走一半人去做了新楚軍的副統領,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黑旗軍的戰鬥力。
八月十日,日軍開始向頭份發動進攻。頭份一地,乃是新苗軍和新楚軍的大本營,當時有五千人左右。此地有一山名叫筆尖山,山勢險峻,宜守不宜攻,新苗軍和新楚軍就駐在此地。此役日軍藉助開花大炮轟擊,並用騎兵衝擊抗日聯軍的大營,結果新楚軍的副統領李維義的大營先被攻破,李維義心裡慌張,竟帶隊首先逃脫,結果各軍隨著後退,最後一退而不可收拾。
這時,只有楊載雲率部奮死抵抗,雖然當時他已經被撤去新楚軍的統領之職,但仍舊不避槍彈,誓死搏鬥,與陣地共存亡,最後身中數彈,英勇犧牲。
後來有詩讚曰:“公本血性奇男子,丹心捧日才不群。初寄專閫拜登壇,詎料金牌召孔殷?公憤奮臂衝前故,身冒炮火甘自焚。嗚呼!新楚軍,統將準?藍翎遊擊楊載雲。”
楊載雲戰死後,黎景嵩因無力支付餉銀,只得將新楚軍和新苗軍都交給黑旗軍的吳彭年來統領。但吳彭年當時從臺南所帶兩月之餉早已用完,兵荒馬亂中,兵餉難以籌集,幸好得到當地民眾的熱情支援,“城內外人民皆蒸飯到營,供給三餐”,各軍才得以維持。
日軍攻下苗栗之後,開始進攻臺灣府城彰化的必經之地大甲溪。日軍偵察前騎去探路的時候,遭到吳彭年和徐驤所部的伏擊,死傷五十餘人,狼狽逃回。次日,日軍再次猛攻大甲溪。正當黑旗軍和新苗軍和日軍正面交鋒並打退日軍進攻的時候,忽聞後路李維義大營槍聲大作,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