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ng船廠找到李鴻章,將一艘新造下水的4000噸級巡洋艦,當時世界最快(22節)的軍艦,要賣給老主顧。英國人知道李鴻章識貨,北洋艦隊正需要這樣的巡洋艦,非買不可;但朝廷大員們是外行,偏來個不懂裝懂,非不讓買,李鴻章也只能徒呼奈何。(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結果,此艦被日本買去,這就是後來橫行一時的吉野號。
光有船,沒有人,是不行的。這些氣勢恢弘的鐵甲大兵艦,決不是小米加步槍那麼簡單,也遠勝於那些進口的開花大炮。當時的北洋艦隊,可以說是帝國當時最現代化的部隊,也是最具有技術含量的兵種。
鐵艦易買,一將難求。要操縱那些大洋輪,決不是那些剿滅長毛、捻子的舊派軍官和科舉出身的文官所能掌控的。所幸當年沈褒楨辦福州船政學堂(相當於現在的海軍艦艇指揮學院),苦心孤詣十幾年,培養了中國的第一批海軍人才,雖然後來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中被法國人幾近摧毀,但李鴻章收拾殘局的時候,正好網羅了這些閩粵人才。北洋艦隊的中堅力量,就主要來自於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
要說學習經歷和素質,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恐怕要遠遠勝過黃埔軍校那些短期培訓的畢業生。北洋艦隊的管帶(艦長),幾乎是清一色的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生,如定遠管帶劉步蟾、鎮遠管帶林泰曾、致遠管帶鄧世昌、濟遠管帶方伯謙等。福州船政學堂學生的培養,是非常嚴格而系統的,他們學制五年,科目除了數理化基礎學科外,還要學習古典漢語和英法文……因為當時世界通用的輪機術語是法語,而駕駛用語是英語。五年學習期滿後,還要上船實習三年,經過八年的學習,方可具備船長資格。
這批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完全是國際化下的產品。大清帝國本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海軍,所有一切都得從頭做起,購買洋輪、聘請外國教習和技師也在情理當中。當年福州船政學堂的總教習是法國人日意格,他手下有一大批的外教,而後來天津水師學堂的總教習嚴復和兩大主力艦管帶劉步蟾和林泰曾及方伯謙及其他同學數人,還曾經公派到英國的格林威治皇家海校留學過數年,並進入英國艦隊見習或者各大船廠實習,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都是些標標準準的海歸派。
當然,在英國留學的,也不只是中國學生。浪速號的艦長,後來在日俄戰爭中大展神威的東鄉平八郎,也是出身于格林威治皇家海校,算是嚴復、劉步蟾、林永升等人的同學,而其他艦長,也大都有留學歐洲的經驗。日本的軍艦,和北洋艦隊大同小異,主力艦也大都是購自英法德國。這個日本艦隊,其實也是國際化的產物。
但令人扼腕的是,北洋艦隊停止購新艦在昆明湖裡大辦“海軍學堂”的時候,卻是日本艦隊高速發展的時期,光1889年後就購買了九艘英德制的最新型快速戰艦,並都配備了大量先進的速射炮。當時日本人為了搞海軍,國防預算的大部分都用於購買軍艦,甚至全民捐款,連明治天皇的老媽阿巴桑都捐出了她僅有的幾件首飾。這小日本的太后比中國的太后比,太窮了。我們的太后,當時正在不惜萬金的搞她的六十壽誕呢!
再來看一下兩國海軍的實力對比。北洋艦隊最核心部分是定遠和鎮遠兩艘七千噸級的海上巨無霸,在噸位和巨炮上都佔據絕對優勢。定遠和鎮遠速度雖然慢了點,但裝甲厚,任小日本的艦炮轟擊數百上千發,愣是打不沉,而一旦其巨炮發威,打中一下就不得了,不報銷也得退出戰鬥。
但北洋艦隊有三個要命的弱點,一則是老,二則是慢,三則是缺乏速射炮。從平均噸位上來看,北洋艦隊要吃虧不少,除了定遠鎮遠,其他都是三千噸級以下,而日本雖無鉅艦,但其中接近或者超過四千噸級的就有八艘。十九世紀末的海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速度方面,北洋艦隊的軍艦因艦齡長,速度慢;而日本艦隊多是新艦,在速度上佔了不少便宜。而在速射炮方面,日本艦隊有九十三門,而北洋艦隊一門都沒有。
這大概就是唐德剛先生說的“烏龜對鯊魚”、“五分鐘一發對一分鐘五發”吧!
對於這些情況,北洋艦隊的總司令丁汝昌和劉步蟾等將領們豈能不知?他們看著對手的急速發展,何嘗不是憂心如焚?只可嘆朝廷政治的複雜性和腐朽性,連上司李鴻章都搞不定,更不是這些海軍將領所能瞭解和掌控的了。
附:以下是黃海海戰時中日雙方的配置情況:
日本艦隊的配備情況:
第一遊擊隊:
艦名 艦長 排水量 速度(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