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千古大運河 作者:吹嘻

1580)秋,潘季馴向朝廷立下的3年治河不見成效甘受軍法論罪的軍令狀期滿,成就卓然,不可磨滅,當年彈劾他的朝廷大員無話可說,萬曆皇帝更是滿意潘季馴的治河功績,誇讚有加,著升他為兵部尚書,後改任刑部尚書。

不要期望潘季馴從此可以一帆風順。

高度集權、高度專制的封建王朝歷來波譎雲詭,充滿風浪,充滿玄機。萬曆十二年(1584),曾經威震朝野、叱吒風雲的宰相張居去世。就是這位為穩固帝國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宰相,死後獲得個其家被抄的悲慘命運。一則是有恩於己,更在於品質使然,剛正不阿的潘季馴挺身而出,替張居正80多歲的老母求情免罪。

。 想看書來

三落四起戰黃河(6)

你潘季馴不跳出來都有人想治你的罪,何況你自投羅網?!隨即,他再遭人彈劾,以“黨庇居正”之罪落職為民。

就這樣,熱愛治水,心繫黃、淮、運,心繫百姓安危的潘季馴,懷揣上次被貶時寫成的《河防一覽》,石壓歸航,淒涼離職。

一個不重視制度建設的朝廷,最容易因人興事,因人廢事。潘季馴離去後,朝廷河務鬆懈,河工廢弛,連管理河道的官職也不再設立了。幾年之後,河患又多次發生。朝廷責令安撫使臣和地方官吏分割槽治理,然而,巨大的人力物力全都扔進黃河打了水漂,黃患依然。黃患日甚一日。

在無濟於事的嚴峻關頭,朝廷再一次想起了落職為民的潘季馴。

萬曆十六年(1588),神宗皇帝再次降旨,第四次起用已是67歲高齡的潘季馴,任命他為總理河漕。

走上萬歷六年(1578)自己向朝廷立下軍令狀築成的運河大堤,潘季馴淚粘衣襟:治河有定義而河防無止工,治河沒有一勞永逸的事。可以,自己離去不過4年,上次所修的堤防卻因車馬之蹂躪,風雨之剝蝕,大部分已高者日卑,厚者日薄,破敗不堪!這怎不叫他悲傷?這怎不叫他落淚?

遭受屢用屢貶命運的潘季馴,矢志不改,一旦走上崗位,奮發如初: “民以食為天,水者食之原也。然所以為利,亦所以為害,在善導之而已。”(項忠:《新開廣惠渠記》)“渠道之修,所以興夫水府之利,以足夫民食也。自古為治,率不免用心於此焉。”(出處同上)

一到任,沒有進衙門喝口水,背囊在肩,他立馬走上運河大堤。只有在大堤上,只有看到暢流的運河,潘季馴才感到自己生命的活力,才感到自身的價值。

他徵來數萬民工,在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對舊有的27萬多丈堤防閘壩普遍進行整修加固,又在黃河兩岸大築遙堤、縷堤、月堤和格堤,共長萬丈,督修新堰閘24座,土石月堤護堤51處,堵塞決口和疏浚淤河30餘萬丈。他“日與役夫雜處畚鍤葦蕭間,沐風雨,裹霜露”,那股幹勁,那份精神,怎麼看也不像是位已經年逾花甲的老人,倒像是位從來沒有遭受過挫折的新官。

由於潘季馴大力整治,使明王朝生命線的京杭大運河暢通無阻。神宗皇帝因此晉升潘季馴為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

是潘季馴成就了運河,還是運河成就了潘季馴?我相信,潘季馴就是運河的兒子;我相信,正因為潘季馴真正心繫運河,運河也就格外地垂青潘季馴。

萬曆二十年(1592),71歲高齡的潘季馴,因年逾古稀,且積勞成疾,乞休離職。神宗皇帝準請。

那日,潘季馴最後一次上朝,向神宗皇帝辭行。說起一生治水半在運河,潘季馴潸然淚下,當著皇帝的面竟泣不成聲。

神宗皇帝執老臣之手,神色闇然:功高昭日的潘季馴起起落落,不大多在自個的任上嗎?身為皇帝,朕這是怎麼了?為什麼要讓如此善良又如此卓越的帝國人才非要遭受這般的磨難呢?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嗎?

神宗皇帝陷入了自責之中,以至潘季馴抽出被握著的手,起身辭行,他一點都沒有絕出。

就在快要走出奉天殿時,潘季馴再次回過頭來,向端坐在龍椅上發楞的神宗皇帝,向大明朝廷說出了最後的心聲,那聲音蒼茫至極,在大殿裡悠悠迴盪,繞樑不絕——

去國之臣,心憂在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決勝清口(1)

明天啟七年(1627),陝西澄城知縣張鬥耀,催逼糧食。賦役苛重、官吏暴貪、民不聊生,農民無糧可交。交不上就打。農民憤怒了!澄城白水王二怒殺坐堂拷打農民的知縣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