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序幕。
做過牧童和驛卒的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般地掃蕩著日益沒落的明王朝,劍鋒所指,城陷鎮落。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十八日自彰化門攻破北京,越過弔喪煤山的明朝皇帝毅宗朱由檢的屍體,“闖”進了紫禁城。
就在李自成於英武殿舉行盛大典禮、一圓“帝皇夢”的次日,一個文明尚不先進的少數民族——滿族,揮舞著他們有力的馬鞭,氅師山海關,迎著明朝悍將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悲傷的眼淚,殺奔而來,其勢比眼前的李自成起義軍更加威猛,直將紫禁城頭的“闖”旗撲倒,換上“清”旗,於馬蹄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大清帝國。
“滿族入主內地,中國彷彿又重回到三百六十多年前的舊夢。”歷史學家錢穆用渾厚、沉雄的嗓音評說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在慣性的驅動下,封建社會正沿著下坡,繼續蹣跚地、顛簸地向著死亡緩慢滑行。但是,歷史像是在同我們這個古老而多災的民族大團結開玩笑:就在封建制度已經進入僵死腐敗的時期,卻又由一個正富有活力的滿族主宰了中原。滿族的入主,著實給這個瀕於死亡的制度注射了一針強心針。”
清王朝雖是少數民族,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卻極為尊崇,全盤接受,全盤繼承,併發揚光大,將傳統的儒家政治文明推到了歷史的頂峰。京杭大運河,作為物質文明遺產,也作為非物質文明遺產,清帝國從明王朝那裡接受過來,使它獲得了迴光返照式的輝煌。
明代末年,國力益衰,運河失修,加上改朝換代的戰亂,到清帝國接受時,京杭大運河“河道淤墊,黃流逆灌,全淮南潰,屢塞屢決”(《治河方略》卷4)
清代黃河、淮河、運河交織於蘇北一隅,黃河決口頻繁,不斷氾濫,兩岸人民痛苦不堪,尤其是淤塞運河、斷阻漕運,成為朝廷心腹大患。無論是從每年漕運400萬石漕糧到京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南北商旅通行,南方、北方及全國經濟的交流角度考慮,“濟運通漕”重中之重。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黃河倒灌洪澤湖,大堤決口34處,淮水衝入運河,運堤潰決300餘丈。接著,黃河大堤又潰決幾十處,河南、安徽一帶一片汪洋,不僅人民生命財產受到直接危害,而且切斷了維繫清朝統治的經濟大動脈。康熙立即任命已經當了6年安徽巡撫的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心腹大患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靳輔肩上。
靳輔,字紫垣,遼陽人。他在接到河道總督任命、臨上任前,上折康熙帝:治河責任重大,且業有所專,自己雖縱有雄心萬丈,但才疏學淺,力所難逮,恐負聖望,特別舉薦微臣在一個偶然機會相識的陳潢,此人對黃河特性和治理方法深有研究,希冀朝廷任用,共赴重任。
“陳潢?”康熙接到靳輔發來的奏摺,第一次知道陳潢這個名字。“陳潢是何許人也?有什麼過人之處嗎?”
康熙找來工部、吏部大臣垂詢。遺憾的是,朝廷裡沒有一個大臣知道這個被新任河道總督靳輔竭力舉薦的陳潢是誰。最後還是靳輔“面奏”,才掀起了陳潢的面紗——
陳潢,字天一,號省齋,浙江錢塘人。年輕時就很關心黃河問題,曾沿黃河察看至寧夏地區。然而,儘管雄有江河,心繫民生,可是總是懷才不遇。微臣剛到安徽巡撫任上的那年,偶然與之相識,閒談之中見出了他的抱負和才能,遂聘為微臣的治河幕僚。數年來,為微臣治水做出了莫大貢獻。
陳潢在治河指導思想和理論上都有獨到見解。他認為,治理黃河要成功,必須先要“審勢”,掌握來水來沙的規律。水流的基本特點是“就下”,就是往低處流。要遵循規律,因勢利導,“因其欲下而下之,因其欲瀦而瀦之,因其欲分而分之,因其欲合而合之,因其欲直注而直注之,因其欲紆迴而紆迴之”。“善治水者,先須曲體其性情,而或疏,或蓄,或洩,或分,或合,而俱得其自然之宜”。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決勝清口(2)
在治理黃河的方法上,陳潢繼承和發展大明朝傑出治水專家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主張“分流”、“合流”結合,應該把“分流殺勢”作為河水暴漲時的應急措施,而把“合流攻沙”作為長期的安排。可採用建築減水壩和開挖引河的方法,在洪水暴漲時,在河道窄淺的險段建築減水壩、開鑿涵洞或開挖引河,使洪水分流,然後,在下游河寬流緩的地方引歸正河,保持充分的水勢充分的攻沙能力。陳潢還發明瞭測定水流量的辦法:“以測土方之法,移而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