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不得不南遷至大漢的幽州境內,鮮卑人乘機佔據了原來烏桓人的領地,從此鮮卑開始強盛起來,只是這時的鮮卑人仍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鮮卑人的地盤此時也開始與大漢接壤,並且開始與漢“始通驛使”,同時為了對抗匈奴人的奴役,當時的鮮卑大人偏何親至遼東,率部眾歸附大漢,遼東太守祭彤便唆使其反擊匈奴,從此,匈奴與鮮卑歲歲相攻,爭鬥不休,導致後來匈奴勢力日漸衰落。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鮮卑大人於仇賁、滿頭率族人歸附大漢,被封為王和侯,這也是鮮卑接受漢朝封號之始,同時,祭彤又賂使偏何出兵襲擊徙居漁陽的赤山烏桓,永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率部攻下赤山,斬烏桓大人歆志賁,又使自己的勢力大大增強,使得鮮卑在塞外與匈奴的力量對比上逐漸佔據了上風。
隨著鮮卑勢力的增長,反抗匈奴奴役的鬥爭也不斷爆,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鮮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諸族聯合起來,開始對北匈奴進行全面攻擊,至章和元年(公元87年),鮮卑騎兵又“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取其皮而還”。
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91年),被逼無奈的北單于從蒙古草原遷出,西走中亞,鮮卑乘機佔據了原屬北匈奴的地域遼闊的漠北之地,而遺留在草原上的匈奴十餘萬落為了活命,也都加入了鮮卑族,令鮮卑族由此大盛。
公元1世紀末,塞外鮮卑逐漸向遼東、遼西、代郡、上谷四郡內移動,並且與原來居住在那裡的烏桓族人雜居,以便與漢朝進行互市,公元2世紀初,東漢統治者允許在烏桓校尉治所寧城互市,並築有南北部質館,使互市順利進行。
此後,鮮卑和大漢之間,以及與烏桓、匈奴之間,不時有衝突生。
當時,漢朝的政策是依恃烏桓,聯合匈奴,共同攻擊鮮卑,由於鮮卑內部不統一,經常出現此和彼戰的現象,到了安帝永初年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當時把持朝政的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緩,令其至寧城通互市,併為此修築了南北兩部質館,當時的鮮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質,其實也就是為了保證互市的正常進行,讓鮮卑各部落都派人質到質館中作抵押。
到
了永寧元年(公元12o年),遼西鮮卑大人烏倫、其至鞬二人率領他們的部眾到度遼將軍鄧遵處歸附大漢,當時的朝廷封烏倫為率眾王,其至鞬為率義侯,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其至鞬又不幹了,領著自己的部眾脫離了大漢的統治,並且不斷對漢地進行騷擾,致使雙方展開了連續十餘年的戰爭。
隨著北匈奴西遷以後,繼承了他們土地和部眾的鮮卑族日益強大,為適應統治漠北蒙古草原的需要,解決各部落生計,協調諸部關係及與漢地互市、軍事征伐、掠邊搶奪等問題,鮮卑的政治組織也生了一定變化,到了公元2世紀中葉,以檀石槐為的鮮卑軍事聯盟應運而生。
檀石槐的父親乃是當時鮮卑的一個部落領,曾被封為投鹿侯,年輕時在匈奴中服兵役三年,結果就是在他在匈奴軍中服役的時候,他的妻子生下了檀石槐,投鹿侯服役期滿回家後,心知肚明這檀石槐不可能是自己親生的,肯定是自己妻子不守婦道的結果,因此一見到這個野種便想殺了他,檀石槐之母為了保住兒子的性命,便騙投鹿侯說自己以前有一次在日間外出行走時聽到雷震,“仰天視而雹入其口”,吞下後就有了身孕,因此“此子必有奇異,且宜長視”。
投鹿侯雖然不相信其妻的胡說八道,但最終並沒有殺死檀石槐,而是改為把兩歲大的檀石槐扔到野外,由他自生自滅,檀石槐的母親心疼兒子,忙派人給孃家送了個信,檀石槐的外祖父也是個部落領,於是忙派人去野外把他抱回家中收養,算是給他撿了一條命。
檀石槐自幼勇鍵有智略,長大之後便迴歸了自己父親的部落,而投鹿侯雖然心中不喜,但平白撿個兒子也就認了,在他父親投鹿侯死後,頗有心計的檀石槐由於族人的一致推薦,繼承了部落領之位,由於他在部落中“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因此後來被推舉為一個更大部落的大人。
東漢桓帝時(公元146—167年),檀石槐於高柳北三百里的彈汗山興建鮮卑王庭,同時大肆招兵買馬,一時之間他的部落兵強馬壯,令其餘部落的鮮卑人盡皆歸附。
檀石槐所統帥的鮮卑大軍,曾經東敗夫餘,西擊烏孫,北逐丁零,南擾漢邊,盡有匈奴故地,最後建立起了一個東西長達一萬二千餘里,南北長達七千餘里的強盛的鮮卑部落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