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父母不讓上和自己不想上等,其中只有父母不讓上這一項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其中因為父母不讓上而輟學的在女孩中佔,在男孩中佔。
上述受教育機會的男女平等化過程在後村調查中得到了驗證:在後村的婦女當中,年紀大的不少有過跟兄弟不同的受教育經歷,被不同程度地剝奪過受教育的機會,而年輕一代受教育的機會就均等得多了。
調查中有幾位中年農婦是根本沒上過學的。在村裡開面粉廠的
52歲的華說:
我沒上過學。哥哥和弟弟都上過。
透過換婚到後村的 49歲的民說:
閨女小子不一樣,閨女不讓上學。
從雲南輾轉流落到後村的44歲的坤說:
我沒上過學。好像哥哥上過。我還記得小時候早晨哥哥坐在房前的樹下唸書的樣子。
51歲的寡婦義說:
兒子閨女不一樣,閨女一點兒大就在家看孩子。要不俺這輩子大字不識一個啊!
44歲的中是從家裡把女孩當勞動力的角度談起這個問題的,她說:
男孩女孩不一樣。在家裡不幹活沒用的人才去上學。女孩要在家幹家務,看孩子,不能想上學就上學。
49歲的殷也是因為幫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而輟學的,她說:
俺從上學就揹著妹妹去。妹妹一哭鬧,老師就讓俺出去哄孩子。再後來弟弟也讓俺看,帶著兩個孩子去上學,天天從教室出來哄孩子。後來就沒法上學了,俺上到小學二年級就不上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教育(3)
在男孩和女孩面臨上學還是幫家裡幹活的選擇時,家長總是將上學的機會首先留給男孩,甚至在女孩比男孩學習好的情況下也不給女孩機會。30歲的鳳就碰上這種情況,她
現在說起小時候的事情還很悲憤:
俺哥哥比俺大兩歲,跟俺在一個年級上學,學習還不如俺。考上四年級時,俺家種了二畝西瓜。夏天西瓜快熟了,得有人去看瓜地。俺哥哥想去,他上學笨,在學校光挨老師斥責,可是大人不同意,非讓他上學不可;俺想上學,家裡逼著俺去看西瓜。有幾回,俺從瓜地裡偷著跑到學校去上課,放了學再去看西瓜。那時候西瓜沒熟透,也沒人偷,俺爸爸知道以後,把俺的書都撕了,把書包扔到井裡去了,還把俺打一頓,說什麼也不讓俺上學了。
農家孩子上大學是改變自己甚至全家命運的契機。有的人家由於重男輕女,壓制了學習能力強的女兒,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不成器的兒子身上,結果後悔莫及。本來能考上大學的敏,由於父母的舊觀念,被耽誤了,只上了師範,只好委委屈屈地在村裡當了個小學教師,她後悔莫及地說:
我從小聰明,和三哥一直是同班同學,並且我成績優秀。初中畢業時,我想上高中考大學,三哥也這麼想。結果,老人支援我三哥上高中,非讓我考師範不可。還說閨女家好賴有個學上離開莊稼地就行了,上大學是小子家的事兒!那時候小、傻,就答應了。這不上了個師範,回村裡教小學啦!俺三哥上了幾年高中,復讀兩年,也沒考上大學。他後悔,俺也後悔!一想這個,全家人都後悔!
但是即使在男女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時代,也有例外。芬的父親是比較開明的,在女孩不怎麼有機會上學的時代支援自己的女兒上學,她說:
俺們家兒子閨女一樣。那時候閨女上學的少,俺爹當時算是文化人、明白人,支援俺上學學文化。
年輕一代後村婦女在上學問題上處境就改善了許多,父母分配家庭教育資源不再根據性別,而是看孩子的智力水平,無論男孩女孩,誰適合升學就供誰升學。松的說法很有代表性,她說:
男孩女孩一樣,誰有本事誰上學,考不上就不行了。秀從全家的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
上學都一樣。哥哥們笨,姐姐上學也笨,就是我上學聰明。打算盤,哥哥姐姐都學不會,就是我一學就通。父母特別希望我能上學。
榮家女孩都比男孩學習好,家長在上學問題上也做到了對兒子女兒一視同仁:
上學兒子閨女一樣,因為哥哥和弟弟上學笨。俺幾個姐姐都爭氣。俺二姐、三姐都是“*”時的中學生,恢復高考以後,二姐都結婚了,還扔下孩子去縣城考試。村離縣城遠,下午出發,走到天黑,又走了一整夜才到縣城。考試時就(累得)睡著了。就是這樣,俺二姐那年考進了大學。男家不答應她上學,要離婚,俺二姐認定了心要上大學,願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