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1 / 4)

小說: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作者:低訴

,正因為莊子主張逍遙遊,主張真實而自由地活著,所以,他嚮往的生活,是曠野之處有一棵沒有用的大樹,卻能夠“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是腰上綁一隻沒有用的葫蘆,在江湖之上飄;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在河邊釣魚,釣不釣得到無所謂。我相信,當莊子這樣逍遙的時候,他也一定想明白了另外兩個問題:世界上什麼最可寶貴,什麼最有價值。什麼最可寶貴呢?生命。什麼最有價值呢?自由。這兩個問題合起來,就可以表述為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

我認為,這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莊子一生,也在實踐著他的哲學。為了生命和自由,莊子把很多問題都想得很開,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說,在孔子那裡極為重要的“名”,在莊子這裡就無所謂。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用,甚至沒有用更好。相反,如果為了生命之外的東西去死,在莊子看來,那就可悲了。為此,他連儒家極其推崇的“以身殉國”、“捨生取義”也予以否定。在《駢拇》篇,莊子說,歷來就有人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為了利益,士人為了名譽,大夫為了家國,聖人為了天下。這些人,事業不同,名聲也不同,但在違背天性傷害生命這一點上,是一樣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見,莊子把個體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它甚至高於道德追求、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社會理想。

莊子的可貴正在這裡,莊子的問題也在這裡。在那樣早的一個時代,莊子能夠切身體會到人的“不自由”,並對這“不自由”進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貴的。但將自由理解為或解釋成不做事,不作為,則是他的侷限。他不知道,自由從來就不是天賦,也從來就不屬於自然,只屬於人類。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因為人做事。於是,人就有了“自由意志”。正因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進行選擇。比方說,為了民族、國家、他人,放棄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見義勇為、赴湯蹈火、為國捐軀等等,並非如莊子所說,是對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是出自當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願的自由選擇,那麼,就正是對自由的肯定。在這裡,“自由意志”四個字,是極為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以這樣一種現代觀念來苛求古人。而且,由於莊子是那樣地注重人的個體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學便充滿了聰慧和靈氣,讓人讀後心馳神往,久久不能忘懷。我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莊子哲學,是可以看作美學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在文學藝術領域,道理也在這裡。

這大約就是老、莊的區別了,即老子“以無為求有為”,莊子“以無為求無為”。這正是一種辯證的關係。而且,按照辯證法的邏輯,它還將發展為第三個階段,即“以有為求無為”。我們知道,這就是禪宗。

不過這已是後話。現在要回答的,是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儒道兩家誰是誰非?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六 儒道再評價(1)

前面說過,儒家與道家的根本分歧,就是“有為還是無為”。那麼,道家為什麼主張“無為”呢?原因也有三個:古無為而今有為,道無為而德有為,天無為而人有為。所以,儒道之爭,也就是古今之爭、道德之爭、天人之爭。兩家的是非,亦在於此。

先說“古今之爭”。

說儒道之爭是古今之爭,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先秦諸子中真正主張與時俱進的,只有法家。道家和儒家,還有墨家,都主張回到過去,只不過老莊退得更遠而已。所以儒道兩家的區別,也僅僅在於“遠古還是近古”。主張“復古”,則是一樣的。

這並非沒有道理,更不是沒有原因。原因就是對當時的社會狀態不滿意。不滿意現在,就會想念和嚮往從前。這是很正常的心理,也很普遍的心理。問題是,當人們想念從前嚮往從前的時候,他們往往只記得住從前的好處,記不住從前的壞處,而且那好處也往往被放大。也就是說,當人們把過去的時代描繪得無比美好時,這種描繪是不準確的,不真實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

就說原始氏族社會,果真有那麼好嗎?未必。比如《禮記》說,那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在氏族、部落內部,可能是的。氏族與氏族、部落與部落之間,就不是了。是什麼呢?是頻繁的戰爭,頻繁的掠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本部落的領袖,開始可能是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