綣�銜�室迨塹賴攏�敲矗�擻牖⒗敲揮星�稹H綣�銜�擻牖⒗怯星�穡�敲矗�室宀皇塹賴隆�
莊子(也可能是莊子後學)甚至還編了一個故事來批判儒家的仁義。《莊子·天道》說,孔子編寫了很多書,希望周王室的圖書館能夠收藏。子路就出主意說,老聃不是周王室圖書館退休的館長嗎?何不找他試一試?孔子覺得有道理,就去找老聃。老聃卻不同意。於是孔子便開始嘮嘮叨叨地講自己的著作。老聃說,這樣講,太慢了,請講要點!孔子就說“要在仁義”。老聃說,請問,你說的這個“仁義”,它符合人的本性嗎?孔子說,當然!一個君子,如果不仁,就站不住腳(不仁則不成);不義,就活不下去(不義則不生)。仁義,當然是真正的人性(仁義,真人之性也),這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嗎(又將奚為矣)?老聃又說,請問,什麼叫“仁義”?孔子說,懷著一顆愛心,願萬物安樂;愛天下所有的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中心物愷,兼愛無私),這就是仁義。老聃說,噫呀!你們這是存心要搞亂人性啊(夫子亂人之性也)!太自私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老聃(其實是莊子)看來,天地、萬物、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按照各自的天性去生存,去生活,就很好,就是幸福,甚至就是最高境界(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犯不著人為地再去制定什麼規則。人為地、強制性地去規定,去規範,反倒亂了真性情。儒家這樣做,無非是自以為是,妄想充當救世主。因此,講仁義,不但是“亂性”,而且是“自私”(無私焉,乃私也)。。 最好的txt下載網
四 道之謎(2)
這裡說的老聃,是否就是老子,或者說,是否就是寫《老子》的老子?不好說。但老子反對仁義,則可以肯定。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呢?因為在他看來,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也就是說,只有當社會出了問題,比方說,六親不認了,天下大亂了,才會有孝子賢孫、忠臣良將之類的人物出來,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做典型,以便矯正時弊。相反,如果大家都是孝子,還有孝子嗎?如果大家都是忠臣,還有忠臣嗎?如果天下太平,“其政悶悶”而“其民淳淳”,還需要仁義道德嗎?顯然,社會需要孝子,是因為沒有了孝;需要忠臣,是因為沒有了忠;需要道德,是因為沒有了道德。
這是有道理的,也是很深刻的。的確,一個社會,如果個個都是好人,人人都有道德,就不需要特別提倡道德。請大家想想,什麼時候最喜歡嚷嚷要道德?禮壞樂崩的時候。什麼人最喜歡嚷嚷要道德?裝模作樣的人。李零先生說:“滿嘴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的人,一般都很缺德。”(《人往低處走》)這話我很贊成,也深有體會。至於老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也不奇怪,因為符合他的辯證法。按照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的邏輯,最高的道德,一定看起來不是道德,是“不德之德”。
實際上老子也是這麼說的。在什麼地方?第三十八章。這是《老子》的《德經》第一章,也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第一章,極其重要。在我看來,它就是道家的“批儒總宣言”。在這一章,老子把為什麼不要仁義禮樂的道理講透了。所以,我們要重點分析這一章,看看老子究竟怎麼說(下引不注者均見此章)。
第三十八章一開始就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麼意思呢?意思很清楚:最高的道德,就是用不著道德(上德不德)。正因為用不著,反倒有(是以有德)。下等的道德,是生怕失去道德(下德不失德)。正因為怕失去,反倒沒有(是以無德)。也就是說,你越怕沒有,就越是沒有。你不怕沒有,反倒不會沒有。那麼,大家又為什麼生怕沒有呢?因為它已經沒有了。沒有了又怎麼辦?找回來。怎麼找?一靠仁,二靠義,三靠禮樂。顯然,仁義禮樂,都是道德墮落以後才冒出來的東西。這樣的東西,能是好東西嗎?不能。這就好比一個人,被毀了容。你再做手術,做得再漂亮,也無法恢復真容了。
所以,最好的仁義禮樂,也只能算是“下德”,不是“上德”。上德與下德有什麼區別?上德的特點,是“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的特點,是“為之而有以為”。什麼叫為?就是人為,也就是做。什麼叫以為?就是心裡想做,而且刻意去做。所以,上德,就是徹底的無為,不做,也不想做。下德呢?或者做,或者想做,或者既想又做,還刻意去做。因此,下德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