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是快樂的。誰在學習中快樂,誰就是孔子的好學生。曾皙是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不清楚。但他至少是快樂的,或者認為快樂是重要的,所以孔子贊成他。但是,如果既像孔子一樣好學,又像曾皙一樣快樂,恐怕就非成為孔子最鍾愛的學生不可。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顏回。顏回,字子淵,所以也叫顏淵。他生於公元前522年,卒於公元前481年,比孔子小三十歲,“黃埔二期”的。顏回經常受老師表揚,最討孔子喜歡。而且,孔子表揚他的話,都很過頭。比如前面說過,曾經兩次有人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都回答“有顏回者好學”,還說顏回一死就沒有了,好像別人都不是他的學生(分別見《論語·雍也》和《論語·先進》)。孔子甚至還說,他的學生當中,只有顏回能夠做到“其心三月不違仁”,也就是長時間地不違背仁德。至於其他學生,頂多撐他十天半個月(《論語·雍也》)。好傢伙!幸虧顏回只是“不違”,還不算“達到”。否則,他連老師都超過了。
顏回為什麼討老師喜歡呢?也有許多原因,比如好學、聽話、善悟等等。但我以為,顏回的“樂”,恐怕是重要原因。孔子曾經這樣讚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簞,就是盛飯的竹籃;瓢,就是舀水的瓜瓢。所謂“一簞食,一瓢飲”,也就是生活極其貧困簡單。這是許多人都忍受不了的(人不堪其憂),只有顏回“不改其樂”。窮開心嗎?喜歡住貧民區嗎?當然不是。顏回之樂,顯然不在簞食、瓢飲、陋巷,而在謀道、讀書、做學問。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治學悟道,顏回就快樂。吃什麼,喝什麼,住在哪裡,無所謂。這就叫“不改其樂”。其,就是顏回的。其樂,就是顏回自己的、本來的、固有的樂。所以,顏回“不改其樂”,就意味著他把學問和道德本身當作了快樂。這就是謀道治學的最高境界了。難怪孔子要像唱詠歎調一樣地誇他:賢哉回也!賢哉回也!
孔子不但誇顏回,還要當著別的學生誇,和別的學生做比較。比如我們前面就說過,孔子曾經問子貢,你和顏回哪個更強。子貢這人乖巧,馬上就說顏回比阿賜強多了,結果孔子大為高興。孔子甚至替顏回抱不平。他說,顏回的學問和道德都好啊(回也其庶乎),可是一貧如洗,窮得叮噹響(屢空)。阿賜不守本分(賜不受命)去做生意,投機取巧,卻一猜一個準(億則屢中),次次發大財(《論語·先進》)。這話恐怕有問題。顏回自己都“不改其樂”,您老人家著的哪門子急?安貧樂道固然好,經商做官也不錯嘛!想當年,您老人家想回國,不就是子貢和冉有在張羅嗎(請參看《史記·孔子世家》)?子貢不掙錢,冉有不做官,大家都學顏回,您老人家周遊列國,誰贊助呀?您老人家打道回府,誰幫忙呀?
所以,孔子誇顏回,就有人服,有人不服。誰不服?子路。據《論語·述而》,有一次,孔子當著子路的面對顏回說:有人用,就做官(用之則行);沒人用,就歸隱(舍之則藏)。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咱倆吧(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一聽就不高興了。子路說:先生如果行軍作戰,又和誰一起(子行三軍,則誰與)?孔子當然明白子路的意思,就反唇相譏說:反正不和空手打虎、赤腳過河、死了也不後悔的人一起!
哈哈!這可真是好玩!你看這哪像聖人和聖徒對話,簡直就是小孩子吵架鬥嘴。但我讀《論語》,最喜歡的就是這種真實的場面。我也和李澤厚、李零先生一樣,最喜歡子路和子貢。他們一個有勇,一個有謀,就像李逵和吳用,實在是愛煞人也!事實上,子路的話是有道理的。您老人家總是誇顏回,請問做事靠誰,用錢靠誰,平治天下保家衛國又靠誰?
但孔子的話也有道理,那就是子路的有勇無謀不可取。孔子其實也是喜歡子路的。他曾經這樣讚美子路:穿著舊袍子,和穿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卻心安理得毫無愧色的,也只有阿由吧?別人闊氣不嫉妒,自己貧困不貪求,怎麼會不好?子路難得一回表揚,就老唸叨這幾句。孔子又說,不過如此,唸叨什麼(《論語·子罕》)?這就是敲打了。孔子為什麼總是敲打子路?就因為子路太沖了,危險!他擔心子路會出問題。據《論語·先進》,孔子甚至說過這樣的話:像阿由這樣的,恐怕不得好死吧(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這話,原本帶有開玩笑的意思。當時孔子和四個學生在一起談話。大孝子閔子騫恭恭敬敬,一臉的嚴肅;冉有和子貢談笑風生,快快活活。子路呢?“行行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