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鄧未來給汪有志打來電話,說,人家都在找定編的位子,你卻象個鱉似地趴在那裡不動,你倒是能沉住氣啊。汪有志說,我又不想當官,他們要掛我,只要發我工資,掛到牛年馬月我都不問。鄧未來說,你想得倒美,這一次與以前可不一樣了,這一回是扳倒樹掏老鴰――幹牢穩事。汪有志問:“怎麼個牢穩法?只要人在編,誰還敢不造工資表?”鄧未來說:“這次改革不怕你不減員,財政局核工資時按你單位的定編人數核,你單位有多少人,財政就給你單位撥多少工資,你單位若是超編了,那也就還是這些錢,單位有錢就發給你,單位若是沒錢,你工資也就掛在那裡,你說你要不要個位子吧?”汪有志一聽這話,急忙說,咦?還有這檔子事?那得要,我這就上組織部。鄧未來說,你也別上組織部來了,我與蔡平給你在宣傳口留了個位子,還是你的老本行――文化工作,你看咋樣?汪有志說,行行,只是我不要到縣裡,縣裡到處都是傳我的故事,進城我都得偷偷摸摸的,跟做賊似的,你就設法安排我在鄉里工作吧,安排哪個鄉鎮都行。
汪有志這一次就被安排在離他家很近的長青鄉當文化站站長,恢復了他的正股級待遇。
長青鄉文化站就那麼三間平房,是六十年代蓋的,牆皮都開始脫落了。一到夏天下雨時,屋裡就開始滴水,所以屋裡又暗又潮。幾張辦公桌椅,腿上長年長白毛,牆角處有一個外面的白楊樹根發進來,時常出芽長樹。汪有志拔了幾回,可拔了又長,拔了又長,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也就不拔了,幾個月後,竟長了一米多高。辦公費一月就六十塊錢,窮得上邊來人連個漂亮話都不敢說。好就好在文化站長年沒有事,也沒人管。頂多遇到收公糧了,搞計劃生育了之類的急活,鄉里才抽文化站的人去幫幫忙,那也不頂大事,跟著跑跑腿充充數壯壯威而已。文化站只有兩個人,另一個是位女孩,是鄉長楊小建的小姨子,初中畢業後沒考上高中,就在招收文化工作者時報了名,許多高中畢業生都沒有考上,她卻考上了,吃了事業單位的皇糧。汪有志知道她是找人替考的,又是年輕人,想進步,就對她說:“小於,站裡的事你就多問問吧,以後站長就是你的。我呢,家裡負擔重,要招呼招呼。”小於叫于傑萌,很是懂事,就說:“汪站長,你儘管放心吧,除了鄉里有重大的事非找你不可,我才會通知你,平時若是上面來了人問及你,我就說你下到村裡包點去了。”這段話說得汪有志心裡熱乎乎的,使他感到這小女孩真是不簡單,小小年齡這麼會應付事,與自己比起來,感到自己老了。
這時候,縣裡的班子又調了,來了一位工農兵大學生當書記,名叫盧楓,他提出三至五年內雉水縣要奔向小康。
盧楓在縣裡的三級幹部會議上說:“縣委提出我們雉水縣要達到小康水平,有人說我這是吹,我現在告訴大家,這絕不是吹,而是經過精心論證的。我們有百萬畝的糧食工程,有十萬畝的菸葉工程,有三十萬畝的棉花工程,有百里長廊林網工程,有千家萬戶養畜工程,有十萬畝水面養魚工程,這就是黃金,這就是白銀,這就是雉水縣的明天、、、、、。”
不久,全國要評選十佳養牛縣。盧楓得到這一訊息,就召開全縣動員大會,號召全縣大養其牛,全縣要養百萬頭牛,家家戶戶都要蓋上標準化的牛棚,力爭將這個榮譽拿到手,一時間,牛成了雉水縣的搶手貨。汪有志卻歪打正著,成了雉水縣有名的養牛專業戶。
原來,汪有志清閒下來之後,就開始發展他的家庭副業了。家裡的秸杆年年都燒掉,太可惜。他從報紙上看到蒙古的牛便宜,便出了一趟差,從蒙古買來十多個小牛和三頭母牛。年把時間裡,他家的牛個個養得膘肥體壯,正準備出欄,鄉長楊小建卻找上門來了。
楊小建說:“老汪,你可得幫我一個大忙,現在全專區都在發展養牛事業,牛比人都金貴,你千萬不能賣。”
汪有志說:“我養的牛我還不能賣,這是誰的規定?現在牛正貴,我不現在賣啥時賣?到賣不掉的時候再賣?”
“老汪,”楊小建笑吃吃地給汪有志敬了一顆中華煙,現在縣裡正檢查,鄉里也正蓋標準化的牛棚。你的牛一賣,咱鄉不少了一個大專業戶不是?等鄉里的牛棚搭好了,沒有牛,我總不能用紙糊的牛裝裡面吧。”
汪有志笑了,說:“楊鄉長,既然你這樣說了,我也就不賣了,全都賣給鄉政府。”
半個月後,長青鄉成立了股份制的養牛公司,汪有志的十五條牛全部拉進了公司新建的牛棚裡,加之其他農戶的牛,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