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垂釣,有時沒釣到魚,也得買一條魚掛在鉤上。有一次他去河漲湖釣魚一無所獲,他就買一條四斤多重的鱖魚掛在自己的釣鉤上,放在河裡觀賞。
一九三九年秋天,號兵叫我上山有事,去後才知道張老闆要離開鳳凰山了。記得有一天,天剛矇矇亮,鳳凰山的人馬動身了,我挑著張老闆兩隻精製的小木箱,懷著依戀不捨的心情,跟在張老闆一行人的後面。當時我看到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張老闆走得很慢,時而回頭望望,好象捨不得鳳凰山似的。我邁著沉重的腳步跟在後面,一直把張老闆送到鳳凰山腳下上了船。
後來我才知道張老闆的真實姓名就是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學良。如今回憶往事,叫人難以忘懷。⑥
另據報道,為紀念張學良將軍對促成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所作的貢獻,張學良居住過的鳳凰寺,如今已整修一新,將軍的照片和他題寫在鳳凰寺內的詩,均已複製出來,供人觀瞻。此處在“文革”中遭到破壞,但張將軍和夫人當年常常登臨的觀江樓,如今經過重建,又恢復了昔日的容顏。姜宏頂說:
一九三八年,湖南省沅陵縣縣長王潛恆為張學良將軍修建的觀江樓,已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週年前夕重建竣工。
這座氣勢雄偉的觀江樓,分樓上樓下兩層,此樓系張學良將軍被南京當局從郴州蘇仙嶺輾轉遷移到沅陵鳳凰山以後,時任湖南沅陵縣縣長王潛恆先生專為將軍修建的。當時,張學良將軍與趙四小姐常常登樓遠眺,以此來排解內心憂憤。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張學良將軍離開沅陵轉押到貴州修文以後因無人管理,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更遭損壞,蕩然無存。為紀念張學良將軍,湖南省沅陵人民政府從一九八二年起撥款修復張學良將軍舊居鳳凰山並重修觀江樓。⑦
這件事辦得好!而且也再次證明,大凡情操高尚,譽滿人間,真正為人民作出了無私貢獻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並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不過,說那時與張學良在一起的是趙四小姐,則顯然是弄錯了,實際是夫人于鳳至,有張學良詩為證:
卿名鳳至不一般,
鳳至落到鳳凰山。
深山古剎多梵語,
別有天地非人間。
……………………
① 鄒雲峰:《張學良被囚蘇仙嶺》,原載1984年7月21日《團結報》。
② 劉恩銘:《秘密囚禁中的張學良》,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③ 邱秀虎:《張學良將軍被囚瑣記》,原載《貴陽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
④ 引自滕蔚萱回憶資料。邱、滕兩位當事人所談的張學良在郴州的這場虛驚,存在著某種誤會,這是不消說的,但東北軍部分軍官曾打算營救他,則並不假,據陳正舜《一次鮮為人知的營救張學良行動》(《團結報》1988年6月)一文介紹,1937年1月中旬,當時地處杭州筧橋的中央航校中的原東北軍空軍官兵對得知張學良將軍已由南京移至溪口關押“十分動心”,密謀救張。3月中旬一天,沈克昌(航校副校長),清晨三四點鐘,以春遊為名,率一二百人分乘幾輛卡車直駛雪竇山,以拜望老長官名義見到張學良提出請他同他們一起速返筧橋,轉乘容克機(張原專機,馮等已暗中修好)徑飛香港。張不允,但深受感動。馮等見張不走,而且時間緊迫,行動起來風險也大,只得敬請老長官珍重。臨別,張親書一橫幅相贈,勉勵他們多多為國盡力。
⑤ 鍾玉如:《萬里碧空孤影遠》,原載1986年12月《西安今古》。
⑥ 黃忠義:《回憶張學良在鳳凰山》,原載《西安晚報》。
⑦ 姜宏頂:《張學良將軍觀江樓重建竣工》,原載《西安晚報》。
張學良傳……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花香自苦寒來
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對日寇的進攻曾奮勇抗擊,如華北的忻口戰役和華東的松滬抗戰,以及臺兒莊戰役等,都打得好,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愛國將士,表現了中華兒女崇高的民族氣節。但由於長期不抵抗主義的影響和缺乏充分準備,加之有些將領擁兵自重,但求自保,甚至不戰而退,終於造成嚴重的危機。僅半年光景,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山東各省相繼淪陷。日寇氣焰囂張,咄咄逼人,戰爭有繼續擴大、並向長江兩岸、特別是華南蔓延之勢,所以被囚的張學良夫婦,在監押人員的驅趕下,也不得不疲於奔命,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原本患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