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3 / 4)

小說:張學良傳 作者:雨來不躲

著戎裝,旁邊的橫幅上大字標語是“歡迎竭誠擁護中央的張副司令”。看著這張照片,張學良怵然一驚!

蔣介石那雙眯起的眼睛,彷彿在緊緊地盯視著自己,似乎在說:難道你不想服從中央了嗎?張學良打了個寒噤,他情不自己地抬起左手摸了下西裝上衣的口袋,這裡裝著蔣介石昨晚打來的電報,他重申如遇日軍挑釁不準抵抗之意。這時,張學良的左手就象被燙了一下似的,連忙從胸部放了下來。伴隨著這一動作,張學良剛才的衝動消失了,他對著話筒的語調變得象背書一樣機械而又沒有生氣:

“目前瀋陽空虛,抵抗無益,請轉告各級將士,應避免衝突,勿逞一時之憤,忍辱負重,以待‘國聯’處理。

總之一句話,不要抵抗!”

這幾句機械的命令,好象耗盡了張學良全身的力氣似的,只見他手足顫抖,臉色慘白,身體一軟,癱坐在了電話機旁!

人們連忙擁過去,將張學良攙扶到長沙發上。④

這段真切生動的記述,令人信服地表明,張學良是要抗日的,不戰而退不是他的本意。可是,為什麼他又違心地執行蔣介石的這個錯誤命令呢?這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他認為抗日要依靠全國,要考慮南京中央的意圖,東北不能單獨行動。所以當他冷靜下來後,立即向南京發出十萬火急的電報,報告情況,候中央解決。但這時的南京卻群龍無首,驚慌失措:

瀋陽驚變電告南京,國民黨中樞的鐵腕人物均到江西、湖南指揮內戰去了,僅有于右任、戴季陶、丁惟汾、朱培德及吳稚暉、邵元衝、朱家驊、王正廷等這般人物空守石頭城。他們慌作一團,急電蔣介石回寧主持一切。

開了一次中央臨時常會,因蔣介石不在,什麼問題也決定不了。南京這邊在踢皮球,東北那邊的日軍逞兇,一日之內佔領了瀋陽、海城、大石橋、公主嶺、四平、開原、昌圖、長春、鳳凰城及營口、撫順等要地。日軍在瀋陽俘獲東北當局要員榮臻等十一人。王以哲率殘部巾瀋陽向南撤退。⑤

形勢瞬息萬變,日寇氣焰愈加囂張:

……全國最大的瀋陽兵工廠連同大批軍火、二百六十架飛機,一夜之間,全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之手;緊接著,在以後的一週內,日軍侵佔了遼寧、吉林兩省的三十多個城市。同年十一月日軍攻佔了黑龍江省。次年一月份,佔領了遼西通往關內的重要通道錦州。僅僅四個多月,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三千萬同胞呻吟於侵略軍的鐵蹄之下。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吞併全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在全世界橫行的開始。其野蠻兇惡的侵略行為,震驚了全中國,也震驚了全世界。⑥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推動下,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當時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強烈反對國民黨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9月28日,南京和上海的請願學生包圍了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痛打了外交部長王正廷。蔣介石在中央軍校也受到學生的正氣凜然的質問。由於人們一時不明真相,對張學良也有批評,有譴責,甚至稱他為“不抵抗將軍”,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也要看到,他這時對抗日雖不堅決,但與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蔣介石是不同的。他想對日作戰,後來也確實進行過抵抗,做了些抗戰的工作,如“九·一八”事變後,他組織了遼、吉、黑三省臨時抗日政府,指揮了錦州、榆關、熱河的抵抗,給予在白山黑水間與日寇進行殊死鬥爭的東北義勇軍以熱情支援等。但在那時,這些顯然還是很不夠的,國人對他的表現仍然感到失望。曾幾何時,以果斷易幟和維護國家統一而名聲大震的張學良,只不過一年光景,竟成眾矢之的,而這種大起大落的轉折,從時間上來說,剛好是1930年9月18日他發表支援蔣介石的“巧電”後一週年的同一天,這是不尋常的,值得深思的。崔義忠撰文議論說:

“九·一八”事變,人們可能熟知,而“九·一八”巧電就鮮為人知了。

一九三○年四月,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爆發了一場空前混戰——中原大戰。馮、閻、桂三派共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軍總司令”,糾集六十萬大軍,討伐蔣介石。蔣介石也調兵遣將,率五十萬大軍與馮、閻軍廝殺於豫、魯、皖,戰火燃遍了整個中原,雙方打了四個多月,互有勝負,難分高低。這時,擁兵關外,保持“中立”的張學良東北軍的向背,成了決定雙方勝負的重要因素。於是,張學良成了雙方都極力拉攏的人物。一時北寧線上,黨政要人奔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