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別踩住看不見的手(1)

“看不見的手”是對市場機制的形象比喻,又稱“無形之手”。首次出現在亞當?斯密1759年的《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指出:一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他在真正出於本意追求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更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利己動機”基礎之上的。因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人類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由此而來。而且,正是由於人人都有的“利己”動機造成了“利他”的善果,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帶來了更大的社會利益。即:“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看不見的手”使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統一了起來。依靠這隻“看不見的手”,會使每種商品的供給自然地接近其有效需求,市場便如一架構造極其精巧的機器一樣靈活執行。

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執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

市場機制就是依據“經濟人”理性原則而執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對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

自從亞當?斯密發現這隻“看不見的手”以來,全世界的物質財富迅速增長,使最近200多年創造的總財富比人類過去5000年創造的總財富還要多。正是因為有了“看不見的手”,任何人在經濟活動中都應該遵循經濟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它的懲罰。事實證明,凡是服從“看不見的手”支配的國家和人民就更富有,凡是不服從“看不見的手”支配的國家和人民就更貧困。

“看得見的腳”是對政府宏觀調控的一個形象比喻。自由市場經濟雖然是迄今為止最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一種制度。但是市場也有失靈的地方,所以,要想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得到長期健康的發展,政府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發揮“看得見的腳”的作用。但讓“看得見的腳”發揮最大作用的方式就是讓它去彌補市場的“不足”,而不是讓他去踩住“看不見的手”。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透過稅收政策,貨幣政策等去彌補市場失靈的不足,而不是具體地去調控哪一家公司,去管制哪一種商品的價格。

當我們剛剛享受到“看不見的手”給我們帶來極大好處的時候,卻總是有那麼一隻“看得見的腳”試圖踩在他的上面,並且每一個這種動作常常被政府稱為“宏觀調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直接的最大“作為”就是“不作為”,政府的主要職能應該是: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會公平和提供企業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比方說:義務教育、環境保護、公路建設、河流治理、基礎科學研究、最低生活保障等等。在和平時期,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保護產權以及維護市場的交易規則”,而不是直接去辦企業和去幹預企業的價格。政府直接去幹預企業價格的做法,按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的說法就是用“看得見的腳”去踩“看不見的手”。這種做法的結果必然與政府想為人民服務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曾給“有生命力的企業”下過這麼一個定義,企業是“以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為起點,透過行家的經營管理活動,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益,能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的一個組織”。所以作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不斷去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如果一個企業的“發現”是顧客最需要的,那它肯定能獲得暴利。它獲得暴利的理由是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市場的需求。讓企業能夠獲得暴利的市場價格也是在給市場的其他企業發出價格訊號,希望更多的企業來生產這種商品。只要生產這種商品的企業越來越多,“暴利”就慢慢變成了“薄利”,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而越來越高。當市場不需要那麼多某種商品時,市場就發出讓某些效率低的生產者“虧損”的價格訊號。只要某個生產者長期虧損,他就一定會退出市場。讓他退出市場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資源的浪費。所以說某個企業只要能長期獲得暴利就說明他對社會貢獻最大,某個企業長期虧損就說明他浪費了社會的資源。

別踩住看不見的手(2)

所以,我說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人,而是因為他的“發現”是世界上最需要的,所以比爾?蓋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