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以至於第四杯水只值5分錢,第五杯水一文不值。如果繼續喝,傷員就可能被水喝死,後面的水對於傷員來說產生的是負效用。以上例子足以說明,等量的資源配置得好就可以救人,配置得不好就可以致人死亡。相差竟然如此懸殊。其實,每個人(法人)對資源配置的回報也無不類似。如果有人能把“井裡的水”配置到“傷員的口裡”(第一杯或第二杯),他就很快發大財;如果有人能把“井裡的水”配置到“茶館裡”,他就發小財;如果他把“傷員”喝死了,他就破產。也許有人會問,誰有能力找到廉價的“井水”的同時又發現了這麼需要喝水的“傷員”呢?我告訴你們比爾?蓋茨就每天都找到了“井水”,而且每天都有那麼多人想喝他的“水”。另外,我們也大可不必都找到“傷員”,我們完全可以多找些“茶館”或多生產一些“礦泉水”嘛!只要不把“傷員喝死”,都是大有可為的。
然而,在現實中不少人因為對經濟學知識的一無所知,確實使很多資源都被浪費掉了。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恐怕要數“愚公”,當他看到“太行、王屋”二山擋住了他家出行的大路時,他不知道輕輕鬆鬆地把自己的家搬到山前面去,竟然發動子子孫孫累死累活去把山移掉。這樣的“蠢貨”竟然有很多人為他唱頌歌,難怪中國五十多年來修了這麼多沒用的鐵路,建了這麼多不產生效益的工廠,搞了這麼多的形式主義。還美其名曰這是學“精神”,我看這是典型的“神經”!
最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當你們沒有找到好的投資專案的時候可以找我,我雖然不知道每個人能夠去幹什麼,但我卻知道誰不能去幹什麼?我雖然不知道每個人去幹什麼事好,但我卻能告訴你把什麼事幹得更好!
企業家的高度決定企業的高度(1)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翻開中國民營企業的歷史,據說能存活10年的不到5%。原因何在?當然有生存環境的問題,比方說有些民營企業被政府部門的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攤派搞垮了。但也應該承認,民營企業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原因,甚至這些原因還是很主要的。
企業的成功是偶然和必然的統一。在企業開辦時,有些創業者確實是透過了對市場的調查瞭解,並按照自己的優勢腳踏實地辦起來的。但更多的企業是因為創業者遇到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或是因為模仿親戚朋友辦起來的。前者的成功“必然性”占主導地位,“偶然性”佔次要地位;而後者可能正好相反。比方說,現在山西很多實力雄厚的煤礦企業的成功就是因為那些老闆當年偶然進入了煤炭行業,或者因為他的鄰居開了個小煤礦,於是他也去開一個,沒想到這個行業利潤這麼豐厚,一不小心就成了“暴發戶”。
在給全國很多的中小企業作諮詢時,我發現一個很典型的問題:那就是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以“家長制”管理為主,很多老闆都是沒有“二把手”的“一把手”。當這些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要麼是老闆整天事必親躬,累得要死;要麼是企業管理混亂,面臨垮臺。
我們通常把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的老闆稱作“企業家”,而真正的企業家是使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這三大要素有機結合而創造巨大財富的人,是經營管理的行家裡手。在當今中國,真正的企業家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中國的優秀企業也同樣稀缺。所有的社會資源,只有與企業家結合起來,才能配置得更好。所以世界上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有一支龐大的企業家隊伍,而且這些企業家是非常優秀的。
在此我權且把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的老闆當作“企業家”來探討。所謂企業家的“高度”:指的是企業家的專業水平、駕馭企業的綜合能力和道德修養等。從長期來說,企業家的高度決定著一個企業的高度。當然,企業家的高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都是可以學習和培養的,道德修養更是可以不斷提高和昇華的。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運氣好的“門外漢”透過在實踐中勤奮學習可以很快成為行家裡手。“遠大空調”總裁張躍在大學就是學美術的,但因為在實踐中勤奮學習,現在成了“非電空調”的資深專家。眾所周知,最初只有初中學歷的李嘉誠更是因為幾十年的不斷學習成了華商領袖。反之,一個專家如果不繼續學習,也可能被新的技術無情淘汰。
很多企業的起步都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好機會,但因為有些企業的老闆不講誠信,欠錢不還,不遵守合同而官司纏身,最後銷聲匿跡。有些企業因為勝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