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3 / 4)

限制地增加了楚軍將士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在戰敗之後終於演變為心理上的徹底崩潰,楚軍肝膽俱裂,狼奔豕突,大敗而逃。

王翦下令,各軍再接再勵,宜將剩勇追窮寇,殺,一直殺到天明為止。

平輿大捷,王翦擊敗了項燕,秦軍殲敵近十萬,把項燕的淮北主力幾乎一掃而光。

項燕帶著殘兵敗將一直逃到淮河岸邊才停了下來。

王翦命令主力向壽春推進,一鼓作氣打過淮河,包圍壽春。

壽春震動。楚王負芻和屈無諸、景纓、項燕等大臣緊急商議後,斷然決定撤離壽春。第二天楚王負芻和屈無諸、景纓就帶著中央諸府官員火速撤往江東丹陽。壽春迅速陷入混亂,貴族富豪們開始了大撤離。

項燕命令彭城守軍放棄彭城,撤到淮河防線堅守,又命令淮南軍隊全部進入淮河防線,誓死包圍京都。

二月初,王翦帶著大軍抵達淮河北岸,下令徵集船隻,準備渡淮作戰。

王翦再次書告武烈侯,懇請武烈侯以大秦為重,以天下蒼生為念,率軍南下作戰,迅速完成統一大業。

平輿大捷的訊息迅速傳到山東戰場。

寶鼎頗為感嘆。王翦終究是一代名將,他還是在淮北戰場上擊敗了項燕,王翦的人生軌跡並沒有因為歷史的改變而發生太大的變化,不出意外的話,王翦將率軍渡淮,攻克壽春,然後飲馬大江。

寶鼎有心拖延中土統一的程序,給咸陽以足夠的時間來穩定所佔領的疆域,最大程度地控制地方,但現在看來可能性比較小。王翦也罷,戰場上的諸軍統率們也罷,包括咸陽朝堂上的很多大臣們也是一樣,他們就是要以最快速度統一中土,迅速控制地方,發展地方勢力,然後與中央形成對抗,迫使中央在分封上做出讓步。

寶鼎也深切感受到了豪門貴族對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的攫取慾望,功臣們對分封諸侯的強烈期盼,這種感受隨著統一程序的加快越來越明顯,壓力也越來越大。

寶鼎可以想像到秦王政和他的追隨者們現在的艱難處境,由此也可以理解歷史上秦王政為什麼在統一之後,把王翦、王賁、楊端和、羌廆、蒙武、馮毋擇、李信等統一功臣統統棄置不用,而是讓屠睢、任囂、趙陀這些年輕將領去率軍南征,幾年後又讓蒙恬、王離等年輕將領去率軍北伐。說到底,秦王政只有透過壓制功臣的手段來控制軍隊,透過控制軍隊,讓這些軍隊去南征北伐增強中央的權威,以此來幫助中央強制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權,而這一手段帶來的弊端就是秦王政喪失了豪門貴族的支援,喪失了功臣們的擁戴,結果動搖了大秦的根基,親手摧毀了一個龐大的新生帝國。

寶鼎已經改變了歷史。當初他在立志拯救帝國的時候,拿出了三個策略,一個是把公子扶蘇推上儲君之位,一個是自己控制北疆軍隊,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引導國策變革向偏離高度中央集權制的方向發展,而其中的核心策略就是實施郡國制。

現在這三個策略基本實現,但結果與寶鼎的預想差距很大,他錯誤地估計了豪門貴族對分封的強烈慾望,而這一慾望直接導致中土在統一之後馬上面臨著再一次分裂的危機。

歷史上秦王政以雷霆手段強行鎮制豪門貴族,把他們的分封慾望徹底擊碎,但現在寶鼎卻在“法治”的堤壩上開啟了一個缺口,而這個缺口正在不停地擴大,等到哪一天洪峰襲來,一個浪頭摧毀堤壩,大秦也就不可避免地走上分裂之路。

秦王政和寶鼎的離石會面,其妥協背後的根本目的就是維持“法治”的堤壩,但兩者對中土在經歷數百年的戰亂迎來統一之際所造成的驚天“洪峰”認識迥異,秦王政認為加固堤壩就行了,堅決堵住洪峰的衝擊,而寶鼎則認為堵不如疏,所以他要在堤壩上開一道口子,先洩洪,先緩解國內的激烈矛盾,等到洪峰來了,增大洩洪力度,從而保住“法治”這道堤壩。

這種政治理念上的迥異造成雙方在國策上的分歧。秦王政要堅決堵住洪水,堤壩背後的權力和財富都要盡數收入囊中,也就是權力和財富上的高度集中,而寶鼎卻是在堤壩上開一道口子洩洪,把堤壩背後的權力和財富讓渡於民,有效緩解中土各階層在權力和財富爭奪上的激烈矛盾。

形勢發展到這一步,豪門貴族對分封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隨著統一程序的加快越來越弱,這時候中土政治上的分封“洪峰”正在形成,大秦“法治”的堤壩正要經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而秦王政和寶鼎在政治理念上的爭執和國策上的分歧也到了一決勝負的時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