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者,但從中央和王國的立場和利益來說,“輕賦薄徭”在短期內,在王國總財富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在“民”沒有滿足自身需要之前,中央和王國實際上無法從這個政策中受益,相反,還要把本屬於中央和王國的利益讓渡於民,這導致中央無法集中王國財富進行一系列的可以幫助中土進行重建、恢復和發展的大事情。
歸結到戰略層面,就是要穩定還是要發展?
如果要發展,現階段也就是把統一戰爭進行到底,如此就要以犧牲穩定為代價,其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就是叛亂迭起,鎮戍地方的功臣更有可能借助地方勢力割據稱霸,繼而形成分裂。到那時中土陷入戰亂,大秦危機四伏,國祚岌岌可危,統一大業功虧一簣,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
如果要穩定,現階段就必須實施“與民休養、輕賦薄徭”之策,那統一大業就要暫時中止,其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地方勢力乘機坐大,鎮戍地方的功臣即便不割據稱霸,也會與中央形成對抗,中央的權威一旦受到壓制和打擊,旋即就會造成第二個惡果,那就是統一大業受阻,中土一分為二,大秦和楚國可能會劃江而治,大秦陷入南北受敵的窘境,到那時就算國力增強了,發展也是極度緩慢。
如此一目瞭然,不管是要穩定,還是要發展,對中央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地方勢力,就是鎮戍地方的功臣,就是中央鞭長莫及的邊陲封國和邊陲郡縣。說到底,就是“集權”和“分封”這對當前最大的最重要的矛盾始終存在,始終威脅著大秦,中央不論是實施“穩定”戰略還是實施“發展”戰略,都嚴重受制於這個最大的矛盾,都被這個矛盾所捆縛,無法放開手腳痛痛快快地建設新帝國。
初夏,秦王政書告武烈侯,咸陽在中原決戰結束後走到了歷史的轉折點,在發展戰略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而武烈侯在這一戰略上的意見讓中樞的爭論愈發激烈,所以秦王政打算請武烈侯回京,請上將軍王翦、蒙武、麃公回京,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把大秦未來幾年的發展戰略確定下來。
秦王政徵詢寶鼎的意見,你是否願意回京共商國事,決定大秦未來的命運。
秦王政也是考慮很久才做出了這一決策。
武烈侯如今在北疆的威望如日中天。現今北疆局勢太過複雜,外有匈奴這個強敵,內有秦人、趙人、燕人和北虜諸種之間的矛盾,危機四伏。武烈侯為此在軍事上以北擊匈奴南吞強齊建下赫赫聲威,在經濟上則以墾荒屯田、發展商貿和減免賦稅來贏得民心。穩定壓倒一切,以穩定促發展,這一戰略讓武烈侯在北疆站穩了腳跟,把他個人的威望推到了一個巔峰高度,但帶來的後果就是北疆人只知道武烈侯,而不知道咸陽。這就像當年的趙奢和李牧,代北成了他們的領地,而代北始終與邯鄲相對抗。武烈侯也正在走上這條路,但他所擁有的地盤卻不僅僅只有代北,還包括燕南和中山,而他出身在北地郡,隴西和上郡的鎮戍軍將率們也與他有密切的關係,假如武烈侯在代北振臂一呼,從隴西到燕南,整個大秦的北部邊陲都會響應,這個實力太可怕了,對咸陽的威脅也太大了。
然而,如今誰能代替武烈侯鎮戍北疆?在大秦沒有統一中土之前,在大秦沒有穩固新帝國之前,在咸陽和中央沒有牢牢控制地方並擁有無上權威之前,北疆的穩固與否直接關係到大秦的未來,所以,為了贏得一個穩固的北疆,大秦需要武烈侯鎮戍北疆。
由此就造成了一個後果,武烈侯在北疆鎮戍的時間越長,他在北疆所擁有的實力就越是強大,對咸陽來說最終就是尾大不掉,即便將來咸陽穩固了新帝國,擁有了絕對權威,也很難撼動武烈侯在北疆的絕對實力,於是就必然會重蹈邯鄲和代北始終對抗的覆轍,咸陽和北疆也就會形成長時間的對抗,而這種對抗給大秦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央始終無法形成絕對權威。大秦沒有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中央,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分裂和戰亂。
秦王政和武烈侯在離石會面的時候,武烈侯曾承諾絕不分封諸侯,但這種承諾在事實面前沒有太大的意義。想像一下,坐擁北疆的武烈侯與中央分庭抗禮,事實上他就是北疆之王,和一方諸侯有什麼區別?
有武烈侯和北疆武力這個足以與咸陽分庭抗禮的洪荒魔獸,豪門貴族尤其那些功臣們當然對“分封”有強烈的渴求,當然會浮想聯翩,當然要竭盡全力與咸陽“搏殺”了。武烈侯和北疆武力這頭洪荒猛獸存在與否,雖然與功臣們追求“分封”沒有直接聯絡,但這頭洪荒猛獸的存在,無疑會讓功臣們士氣高漲,鬥志昂揚,在追求“分封”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