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貶為“君”,可見“侯”高於“君”。
《漢書-諸侯王表敘》“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韋昭曰:“漢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漢代由於國家最高統治者稱“帝”,其下所封建的二等爵中的“王”,就相當於戰國之“侯”,而漢代的“侯”就相當於戰國之“君”。由此可見,漢代二等爵制跟戰國封建的二等爵制有承襲關係。
第188章 屈草自履
寶鼎得知秦王政決心將自己趕出咸陽。並將自己的封邑放置在東邊的時候,他以為是三川郡的幾個縣或者是洛陽。
三川郡在函谷關以東,治所就是洛陽。此郡最早由韓宣王所置,因境內有大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其中洛陽是周王室(東周)最後一塊土地。呂不韋滅周取洛陽,其後蒙驁伐韓,韓國獻成皋和鞏兩地,大秦的邊界隨即延伸到魏都大梁附近,秦國再置三川郡。
大秦若取中原,吞併韓魏兩國,三川郡就是後方基地。假如寶鼎的封邑在洛陽,他可以利用洛陽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力經營,並在未來的統一大戰中發揮重要作用,時機合適則親自率軍征伐,就此建下顯赫功勳,這樣他的實力達到巔峰的時候,進可以威脅關中,退可以逐鹿天下。
老太后要把寶鼎打造成秦王政的對手,當然要給寶鼎一個合適的地方,洛陽無疑是最佳選擇。
秦王政當然不會同意。讓公子寶鼎封邑洛陽。事實上就等於讓他控制中原之地,一旦大秦吞併了韓魏,公子寶鼎的實力必定飛速增長,最終不可避免地演變成兄弟鬩牆的結局。有了長安君的前車之鑑,秦王政無論如何也不會重蹈覆轍,所以他寧願付出一個郡的代價,也不願讓公子寶鼎封邑洛陽。
西北邊疆的軍隊控制在老秦人手上,如果讓公子寶鼎去西北疆,如同虎放南山,將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後患無窮,所以公子寶鼎的封邑一定要放在東南。東南有巴蜀和荊襄。巴蜀和荊襄都是產糧區,這兩地的糧食布帛等物資是大秦國力的保障,也不能落入公子寶鼎的控制之中,因此最後只剩下一個地方,東部的南陽郡。
南陽郡地處中原西南部,周天子曾在此地分封了申、呂、謝、酈、蓼、曾、鄀、許等諸多諸侯國。春秋初期,楚國吞併了漢水流域諸國,佔據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在這裡建置宛邑,試圖問鼎中原。宛之名,自此而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秦國在漢水之北,洛陽潁川之南,置南陽郡,意思是其郡在中國之南。居方城漢水之間,故曰南陽,治所就是宛。
南陽郡是不是一個好地方?的確是個好地方,但在這個時代,它地處各國交界之處,戰爭不斷,烽煙連綿,事實上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地方。
“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宛有兩個意思,一是屈草自履,這個好理解,芳草蓋地,還有一個是“四方高中央下”, 說的是南陽的地貌,南陽東西北三面環山,當中地勢低,宛就位於這塊地勢較低的平原之上,平原上有湍水、白水和泌水三條河,三條河的中下游都是豐地沃野。這三水南下與沔水會合,便直達荊襄之地。
沔水就是漢水,而這個時代的荊襄之地叫南郡。治所就是郢(ying),過去是楚國的都城。南陽郡的南部就是南郡,北部則是三川郡,而西北透過武關連線關中,劉邦打咸陽就是走這條路。南陽郡的西面就是漢中郡,兩地透過漢水上游的旬關相連。
由南陽郡向東,其東北是韓魏兩國,其東南是楚國,而這三國無不虎視眈眈地盯著南陽,因為南陽是連線關中和荊襄的樞紐要地,只要攻佔了南陽,就等於切斷了關中與荊襄之間的聯絡,切斷了巴蜀和荊襄向關中運送物資的通道。
巴蜀和關中的陸路交通非常不便,只能靠秦嶺和巴山的幾條棧道,運輸途中的消耗極其驚人,但巴蜀的物資假如透過水路進入楚地,再經漢水北上至宛,由宛北上進入武關,由武關運抵關中,則順暢無比,所以當年秦國打下巴蜀後,馬上開始攻打楚國,先後建立了黔中郡、南郡和南陽郡,至此就把巴蜀、荊襄和關中的通道徹底打通了,這也是秦國在最近三四十年國力飛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如此說來,南陽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秦國重兵環伺,三川郡的南部軍。關中的藍田大營,漢中的軍隊,南郡的軍隊,四路兵鋒環繞南陽,只要南陽稍有危險,四路大軍就同時出動,兩三天之內即可抵達宛城。
南陽三面環山,腹地河流密佈,看似地形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