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部分(3 / 4)

成三足鼎立之局,繼而導致我們的統一大業就此止步。”

歷史上,這場大饑荒讓趙國失去國祚,讓齊魏兩國失去了救援趙國的機會,最終導致中土就此走向統一。

秦國攻克邯鄲,佔據河北之後,隨即停下了攻伐腳步,既沒有去打中原的魏國,也沒有去打山東的齊國,而是陳兵中山,以重兵威脅燕國,這是為什麼?其後燕太子丹以荊軻刺秦,直接引發了秦燕大戰,導致燕國滅亡。

從戰略上來說,秦國在滅趙之後,當然是兩路夾擊中原,攻滅魏國,然後再打齊國,徹底佔據大河流域。至於位於中土南北兩端的燕國和楚國,當然是最後攻擊的物件,這是毋庸置疑的事。

那麼,秦王政為什麼放著中原的魏國和山東的齊國不打,反而勞師遠征,冒著被對手攻擊後方的危險,北上討伐燕國?這是出於何種戰略考慮?

把這種不正常的戰略放到大饑荒的背景下去考慮,則秦王政的目的呼之而出。

秦國拿下邯鄲的時候,大饑荒正在河北、中原和山東蔓延。趙國亡國,貴族們和災民們必定大量逃亡,逃亡的路線只有兩條,一是北上入燕,二是南下進入中原的魏國和山東的齊國。趙國的公子嘉就是北上入代,佔據代地,把趙國的國祚繼續維持了數年。當然,從路程遠近考慮,南下是首選。

既然南下逃亡是首選,那麼很顯然,齊國和魏國在自身受災的基礎上,不得不接收大量的趙國災民,這進一步加劇了齊魏兩國的災情,讓他們的國力損耗更加嚴重。

秦國需要時間穩定河北。一年後,秦軍北上攻打燕國,這時候的齊魏兩國是什麼情況?當然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秦國假如在此刻攻打魏國和齊國,勝利雖然唾手可得,但它在道義上必將受到譴責,相比起來倒不如暫時放一放,反正齊魏兩國深陷困局,危機四伏,根本不可能威脅到秦國。

又過了一年,燕國滅,而齊魏尚未從大饑荒的打擊中緩過勁來,秦軍就呼嘯而至,王賁打魏國,李信和蒙武打楚國。這時候秦國為什麼打楚國,而不是同時攻打齊魏兩國?這顯然是考慮到楚國對齊魏兩國的援助。打楚國,把楚軍趕到大江以南,斷絕楚國對齊魏兩國的支援,切斷齊楚兩國之間的聯絡,如此則三面包圍了齊國,齊國猶如籠中困獸,必死無疑。

現在因為秦國提前吞併了魏國,導致統一的歷史軌跡發生了偏差。

秦國提前拿下魏國,等於在這場大饑荒中,把本應該由魏國承擔的損失轉嫁到了自己頭上。魏國在大饑荒中餓殍遍野,秦國可以視而不見,甚至可以善加利用,但現在不行了,現在等於秦國的中原郡縣在大饑荒中餓殍遍野,中原本身的災民加上南下逃亡的趙國災民,數百萬飢腸轆轆的災民必定席捲整個中原,甚至衝擊到東南郡縣,如此一來,秦國既要穩定河北,又要救災中原,那麼沒有個兩三年的緩衝時間,秦軍根本無力北上征伐,更不要說攻打齊楚兩國了。

這種局面對武烈侯顯然不利,對武烈侯與咸陽宮的政治博弈更不利。

在戰後救災中原和河北,其困難之大可想而知,一旦中原、河北崩潰,不但讓大秦國力遭到沉重打擊,武烈侯及其背後勢力也要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歷史上,秦王政在滅趙之後,權威大增,一兩年之內便掌控了朝政,先是罷黜了丞相昌平君,驅趕了熊氏,接著便解除了大將軍王翦的職務,控制了軍隊,繼而讓李信、蒙武率軍伐楚。假如沒有王賁滅魏,老秦人建功,而李信蒙武大敗於項燕,秦王政的親信勢力遭遇重挫,王翦這位老將軍也就不會再出現在戰場上了。

現在寶鼎有絕對的把握取得河北大戰的勝利,那麼秦王政的功勳是跑不掉了。秦王政的權威大了,佔據的優勢就更明顯,這時候,武烈侯能否穩住河北和中原,則成為雙方博弈的關鍵。武烈侯輸不起,輸了則萬劫不復。

所以,在武烈侯看來,當務之急是如何救災,用什麼辦法才能把大饑荒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又用何策去拯救災民們的生命。

“旱情持續到何時,我們不知道。”昌平君熊啟嘆道,“明年的夏收肯定一無所獲。沒有夏收的糧食做支撐,秋收又從何而來?不出意外的話,這場大饑荒要延續到後年,生靈塗炭乃是必然之局,無數庶民將被這場大饑荒奪去生命。”

眾人面面相覷,皆是一臉沉重。

“河北不像中原,冬天來得更快,所以河北的農作物基本上是兩年三熟。”昌平君繼續說道,“可以想像,河北的災情將比中原更加嚴重。”

“邯鄲一旦攻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