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部分(3 / 4)

幫助大秦統一中土的強大動力之源就此走向枯竭。

代表新興力量的寒門軍功貴族在大秦統一中土的過程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最後摘“桃子”的卻是豪門世家貴族,這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無奈。

歷史總是在前進,事物總是在發展,適應新時代的新國策終究要代替舊國策,否則帝國何以發展,何以生存?

始皇帝和追隨他的一批寒門軍功貴族沒有在帝國統一後及時調整國策,更沒有讓同樣在統一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豪門世家貴族分享權力和財富,結果當一波*驚濤駭浪兇猛地衝擊著新興帝國脆弱身軀的時候,帝國支撐不住,最終轟然崩裂。

當然,假如寶鼎的變革策略得以實現,那麼帝國誕生之後,寒門士人還是會想方設法攫取權力和財富,而君王和中央也會利用這股新興力量對抗豪門世家對權力和財富的掠奪,所以鬥爭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帝國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方案是難以改變了,因為這套方案符合君王的利益,有利於中央集權。

歷史上始皇帝畢其功於一役,在不具備中央集權的條件下強行集權,就像以築壩來抵禦洪水一樣,結果帝國各方面的矛盾全部爆發,導致壩毀國亡。

現在寶鼎以“疏”代“堵”,雖然走得也是中央集權之路,但他先創造集權的條件,先讓君王、貴族和庶民,讓中央和地方都能從統一中獲利,以便最大程度地緩和各方面的矛盾,以“疏”帶“堵”,等到條件具備了,再一步步集權於中央。

然而,其中的難度遠遠超過了寶鼎的想像。人性貪婪,無論是君王還是貴族,包括庶民,大家對權力和財富的佔有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現實遠比理想要千萬倍的殘酷。

秦王政對這份斡旋方案充滿了憤怒。

給武安君昭雪沉冤,正是寶鼎和老秦人一直為之努力的事。在寶鼎看來,此策可以讓秦王政和老秦人重建信任,但在秦王政的眼裡,當初正是因為武安君和老秦人對王權的挑戰,才導致昭襄王失去了退路,不得不以大秦國力的損失來對抗老秦人對王權的**。

這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武安君就是該死,老秦人就是該禁。這些年,他已經對老秦人做了讓步,甚至讓老秦人重新崛起,但老秦人太貪婪了,不但控制軍隊,制約他的權力,還在他今日陷入危機之刻,落井下石,背後下刀子。這就是忘恩負義,這就是背叛,這就是對他的**,他豈能忍耐?豈能退讓?如果退讓了,他這個大王的權威何在?他這個大王還能控制軍隊嗎?

關於立儲,他可以接受,但關於國策變革,尤其是寶鼎拿出來的中央領導下的封國和郡縣並行制,他認為這就是寶鼎設下的陷阱,一個為大肆分封諸侯而設下的陷阱,假如自己上當了,接下來面臨的必將是功臣們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脅迫。

分封王子,不分封功臣,這可能嗎?想想當年的武安君,以邯鄲戰敗脅迫昭襄王。武安君一死,老秦人更是兵敗如山倒,丟失大片大片的疆域,試圖以此來繼續脅迫昭襄王。昭襄王決不屈服,雖然最後被迫罷黜了範睢,但前期戰果卻因此付諸東流,統一大業更是就此中止。

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秦王政不敢想像,假如自己屈服了,結果是什麼?可以肯定要大量分封功臣,否則根本無法滿足這些人的貪婪。

秦王政不假思索地否決了國策變革中最核心的部分,事實上也就否決了寶鼎全部的變革思路。

秦王政不相信自己的臣僚,老秦人和楚系同樣不相信自己的大王。

秦王政親政以來,風暴不斷,各方勢力都在不同的風暴中遭受到了不同的打擊,所以君臣之間,各勢力之間,幾乎沒有信任可言。

在老秦人和楚系看來,即使秦王政同意為武安君正名,確立公子扶蘇的儲君地位,但在國策的變革上,秦王政不會採納寶鼎的建議,相反,他會最大程度地掠奪豪門貴族的權力和財富,只有這樣,秦王政才能迅速集權於一身,才能把財富置於國庫之中,才能實現他的“法治”之下的“大一統”理想。

如果按照寶鼎的國策變革來實施,豪門貴族在中土統一之後,肯定會被大量地趕出朝堂,代替他們的正是寒門軍功貴族,這些關東人矢志追隨秦王政,忠實執行著中央集權之策,他們將舉起屠刀,在秦王政的默許下,肆意殺戮豪門貴族,把這些阻礙中央集權,阻礙帝國“強大”的勢力統統趕盡殺絕。

所以,在他們的心目中,國策變革的核心不是封國郡縣並行制,而是在權力和財富的分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