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鼎沉思良久,拿起硃筆在案几上的黃紙上寫下了兩行字,一行是豪門貴族,一行是軍功貴族。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協調,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歷史上秦王政是軍功貴族的後盾,他們一起創造了輝煌,然後又一起葬送了帝國。
寶鼎黯然長嘆。他將如何選擇?在這個由六百年的戰亂轉向和平統一的關鍵時刻,歷史的洪流猛烈地衝擊著搖搖欲墜的堤壩,一方面是在高度中央集權的制度下實現中土的統一,讓歷史的洪流順利進入嶄新的河道,從此不再塗炭生靈,一方面卻是對權力和財富的瘋狂攫取,要破開攔洪的堤壩,讓歷史的洪流再一次衝擊大地,讓中土再一次陷入戰亂的深淵。
始皇帝堅持大一統,為此他雖然付出了亡國的代價,但最終還是把歷史的洪流引進了嶄新的河道,締造了一個恢弘的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大一統時代。
假如始皇帝當初沒有堅持,而是向豪門貴族做出了妥協,歷史的洪流將如何前進?
有一點可以肯定,咸陽朝政不能讓豪門貴族完全把持,如果由豪門貴族獨攬權柄,如果把歷史的洪流引向“師古”之路,那統一必然是短暫的,接下來還是分裂和戰亂。從這一點出發,逐客之策絕對不能實施,二十等軍功爵必須存在,由它誕生的軍功貴族必須在朝堂上佔據一席之地,他們必須在權力和財富的分配中獲得相應的地位。
秦王政表達了妥協的意思,但他不能接受妥協方案,這違背了他的意願和理想。
老秦人和楚系也願意妥協,但他們同樣不能接受這份方案。在這份方案裡,他們在中土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分配中無法獲得相應的利益,而未來世世代代的利益預期對於他們來說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更希望在統一之初就能分享到豐厚的權力和財富。
雙方都不願意退讓,寶鼎無奈之下,只有“破釜沉舟”了。
寶鼎上奏,以行冠禮和大婚為理由,離開中原,返回南陽。
秦王政很快下令,由蒙武暫代寶鼎坐鎮中原。
寶鼎在離開梁囿行轅之前,再次上奏,以身心俱疲為理由,辭去護軍中尉一職。
寶鼎的做法在中原引來一片激烈反對之聲,所有人都意識到寶鼎要向咸陽施壓,向秦王政施壓,向老秦人和楚系施壓,但此刻向各方政施壓,無益於緩解咸陽的激烈矛盾,只能讓局勢變得更加糟糕。
秦王政為之大怒,責斥寶鼎的意氣之舉,當即撤了他的護軍中尉一職,並威脅他,如果繼續恣意妄為,將罷黜其封君,將其貶為庶民。
寶鼎行至舞陽,接到秦王政的令書後,毫不猶豫,再次上奏,放棄封君,願為庶民,重返北疆,為大秦戍守長城。
咸陽震動。
誰也沒想到,武烈侯竟然如此瘋狂,以放棄封君,放棄權力和財富,放棄所有的一切,來逼迫咸陽各方勢力做出讓步。
武烈侯一旦放棄了一切,形勢對老秦人和楚系非常不利,基本上可以宣告他們在這場博弈中失敗了,但秦王政害怕的是,老秦人和楚系在明知失敗的情況下,勢必要絕地反擊,臨死也要拉個墊背的,那麼咸陽政局必定重蹈當年昭襄王之覆轍,統一戰場上可能因此兵敗如山倒。
寶鼎此舉表面上是在脅迫秦王政,但實際上矛頭直指老秦人和楚系,如果你們再不讓步,那前期所有努力都將化作烏有。
秦王政當然明白寶鼎的心思,雖然覺得寶鼎的做法讓他十分難堪,但舍此以外,寶鼎也的確沒有辦法逼迫老秦人和楚系讓步,假如他公開跳出來支援秦王政,只能讓他自己眾叛親離。
秦王政下令,公子寶鼎的爵位由一等封君降為列侯,食邑宛城,南陽郡封就此剝奪。
寶鼎不為所動,繼續上奏,堅決要求放棄封君,重返北疆。老子不幹了,回北疆放羊去。
秦王政怒不可遏,下令將公子寶鼎的爵位由列侯再降為倫侯。秦王政在朝堂上咆哮,如果公子寶鼎繼續脅迫他,他不惜兄弟相殘,砍了公子寶鼎的頭顱。
楚系率先讓步,丞相隗狀和部分楚系官員上奏,考慮到一百多年來關東士卿對大秦強盛所做的貢獻,他們願意放棄“逐客”一策,願意與關東士卿繼續攜手合作,共創統一大業。
老秦人隨後也做出了讓步的姿態。
上將軍王翦奏報咸陽,擬定在冬十一月向中山發動攻擊,為此他懇求秦王政下令,馬上集結北部軍、北疆軍、河北軍和中原軍主力於東陽前線,並請咸陽在秋收之後調集各地糧草輜重運往河北。
秦王政令準,命令中樞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