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咸陽風起雲湧之時,中土局勢也在急劇變化之中。
趙國苟延殘喘於中山,趙王遷誅殺了李牧,終於如願以償穩定了朝堂,與此同時也順利地把代郡割付給了秦國,換回來兩國和約,贏得了一段寶貴的喘息時間。
趙國還需要代北軍,割讓代郡的訊息瞞不了多久,就算趙王不惜代價封鎖訊息,秦國也會利用各種辦法把此訊息傳遞到代北軍中,以便擾亂趙國軍心,所以趙王遷和相國郭開請來了代北軍副統率司馬尚,好言安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司馬尚能從大局出發,放棄前嫌,繼續統領代北軍戍守國祚。
司馬尚答應了。他沒有選擇,他要是拒絕必死無疑,代北軍將士也必定是死傷殆盡。李牧已經死了,如果他再死了,代北軍肯定崩潰。代北軍現在之所以還在維持,就是因為趙王隱瞞了誅殺李牧的訊息,隱瞞了割讓代郡的訊息,這兩個訊息一旦在軍中傳開,代北軍馬上就會成為歷史,那些樓煩等北虜將士絕不會為一個出賣自己家園的大王賣命。
司馬尚火速趕到前線,先與趙蔥一起釋放了被禁的各軍統率。司馬尚實話實說,擺在大家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不是生就是死,若想活下去,尤其那些北虜將士,若想活著回代北,就必須與趙王合作,必須遵從趙王的命令。這些高階軍官心領神會,現在不管是譁變還是崩潰,大家都是死路一條,唯一的辦法就是與趙王虛於委蛇,先把軍隊穩住,把防線穩住,然後再想活路。
各級統率的情緒穩定了,思路明確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趙王遷穩住了代北軍,隨即尋求燕國的支援。此刻鉅鹿郡已經被秦國佔據,趙燕兩國與齊國的陸路往來被切斷,只剩下海路可通,所以現在趙燕齊三國合縱已經名存實亡,實際上就剩下趙燕兩國這對難兄難弟攜手抗秦了。
趙王遷絕口不提太子丹有意幫助公子嘉謀反一事,而是繼續請太子丹從中斡旋。燕王喜雖然人老成精,但此時此刻他也沒有選擇,他只能竭盡全力支援趙國,否則趙國亡了,燕國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趙國把代郡割讓給秦國後,秦燕兩國邊境已經接壤,秦國可以從代郡直接殺進燕國,但因為陰山一帶的匈奴人時刻覬覦(ji/yu)代北,有力牽制了秦軍,再加上有太行山天然險阻,因此秦軍在這條路線上的攻擊暫時還不會給燕國造成威脅,秦軍對燕國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河北一線。
燕國在易水一線築有長城,另外還有大河之險(這個時代黃河從今日天津方向入海),但燕國國力有限,軍隊數量有限,長城和大河擋不住秦軍的腳步,只能寄希望於趙國堅守中山,繼而形成一道堅固屏障。
初夏時節,趙王遷和燕王喜相會於易水,兩國君王坐在一起,第一次徹底放下了仇怨,也不再算計對方,老老實實地精誠合作,再不合作,難兄難弟一起完蛋。
然而,秦國攻克邯鄲,拿下河北大部,已經強大到一個可怕的地步,偏偏趙燕齊楚四國又被秦軍分割,實力孱弱的趙燕兩國在中土之東北,實力較強的齊楚在中土之東南,無法形成合縱,趙燕兩國可以說是生死懸於一線。
兩國君主和兩國中樞大臣經過商議,決定派太子丹沿海路趕赴齊楚兩國求援,希望依靠他們兩國在東南方向的牽制給自己爭取足夠多的時間。另外燕國的太傅鞠武獻策,北聯匈奴,唆使匈奴人攻打代北,從而有效牽制秦軍北疆兵力。
但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出意外的話,秦軍在秋後十有八九要發動攻擊,所以兩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即將來臨的大戰上,就在兩國為生存而殫精竭慮的時候,從中原傳來一個讓他們振奮不已的訊息,齊人徐福刺秦,趙太后暴斃,秦國政局因此大亂,秦王政更是下令,滅齊,以血屠臨淄來報仇雪恨。
秦國要打齊國了,不管秦軍是不是馬上攻打齊國,秦齊兩國是絕無可能重建盟約了,如此一來,齊國為了防禦秦國,必定全力備戰,這樣假如秦國打趙燕,則中原面臨齊國的攻擊,而秦國如果馬上打齊國,則將給趙燕兩國贏得喘息的時間和反擊的機會。
形勢扭轉了,機會出現了。
齊國聽到這個驚人的訊息後,齊王建和朝中大臣們極度震驚。
冤枉啊天大的冤枉啊但到哪喊冤?徐福是齊國的大名人,是齊國稷下學宮神仙家的宗師級人物,是經常出入王宮與齊王建談論道法的大客卿,再加上齊國自君王后薨亡後屢屢合縱抗秦,就憑這幾個證據足以證明徐福刺秦的策劃者就是齊國。
齊國的氣氛驟然緊張,齊王建和國相後勝被逼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