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氏和項氏就有足夠的把握徹底控制朝政,穩定整個楚國局勢。
本來他們無法贏得這個時間,但咸陽政局的變化給了他們機會。
咸陽政局的變化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齊國成了秦國的死敵,二是老秦人和熊氏外戚與秦王政陷入了僵持。這種情況下,景氏和項氏就敢於“破釜沉舟”了。假如他們誅殺了陽文君之後,武烈侯要帶著中原秦軍攻打楚國,他們就竭盡全力應戰。這仗一打,齊國肯定要乘機攻打中原,中原就此陷入混戰。
中原烽煙四起,河北局勢就岌岌可危。中原和河北都陷入了危機,秦軍一旦在兩個戰場上都陷入僵局甚至打了敗仗,那必然影響到咸陽政局。到了那個時候,秦王政就可以利用形勢,展開兇猛反擊,藉機狠狠打擊老秦人。老秦人不會重蹈覆轍,必定以戰場上的全面退卻來迫使秦王政屈服,於是當年的“悲劇”極有可能重演,秦王政會像當年的昭襄王一樣,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砍向老秦人。
咸陽政局一旦發展到那種地步,武烈侯就是有天縱之才也無法力挽狂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局勢崩潰,看著秦軍兵敗如山倒,看著統一的大好形勢毀於旦夕之間。
景氏和項氏就是抓住了武烈侯的這一“軟肋”,逼著他妥協。你拋棄陽文君,我們就暫時維持盟約。這個盟約給景氏和項氏贏得了足夠的時間,也給武烈侯贏得了解決咸陽危機,穩定河北和中原的時間。
幾年後,秦軍實力更強,而齊楚兩國的合縱聯軍也養精蓄銳到了可以決戰之刻,雙方隨即決戰於中原,各憑本事,一決勝負。
范增望著寶鼎,目露挑釁之色。你敢不敢應戰?敢不敢與齊楚聯軍光明正大地打一仗?
寶鼎其實沒有選擇,楚人把他的軟肋抓得牢牢的,他根本沒有掙脫的可能。
只有拋棄陽文君了。寶鼎暗自嘆息,伸出三個指頭,“三年,如何?”
三年後,寶鼎相信咸陽政局會在各方的妥協下求得暫時的穩定,河北和中原也都能從大饑荒的重創中恢復過來,而西南地區的南嶺大渠也已經開鑿完成,開拓西南的障礙已經徹底掃清,秦國完全具備了與齊楚聯軍進行生死決戰的條件。
范增當即點頭,向寶鼎伸出一隻手掌,興奮地說道,“武烈侯,我們擊掌為誓。”
寶鼎淡然一笑,與范增手掌相擊。
送走了范增,寶鼎急召中原軍政官長,商議防禦齊國之策。
“秋收之後,上將軍王翦肯定要攻打中山。”寶鼎面對文武官長,鄭重說道,“齊國會趁此機會威脅我中原。以中原目前的形勢,只有被動防禦。今天請大家來,就是商量防禦之策。”
寶鼎說完之後,帳內鴉雀無聲,眾人疑惑地望著,不知道武烈侯這是何意?難道武烈侯打算冷眼旁觀,任由咸陽殺得血流成河?
第324章 斡旋
寶鼎知道大家都在想什麼,但這一次他不能主動陷入咸陽的風暴,他只能耐心地等待時機。
現在秦王政兩次來書督促他返回咸陽,根本無視兩人之間的十年之約,可見秦王政已經打算尋求妥協之策了,這位君王並不想像當年的昭襄王一樣親手葬送統一中土的大好時機,但老秦人和楚系卻難得抓到一次機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當年武安君也是如此,可惜昭襄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最終兩敗俱傷,禍及王國。
然而今日的秦王政和昭襄王無法相提並論。當年的昭襄王之所以有非凡的勇氣和膽略,是因為他的威望和功勳,但今日的秦王政無論在威望上還是在功勳上,都不能與昭襄王相比肩,所以在老秦人和熊氏外戚看來,只要持續施壓,秦王政必定屈服。
寶鼎已經等到了秦王政的妥協暗示,但老秦人和楚系卻至今沒有妥協的意思,雖然王賁和熊熾都寫來了書信,不過那主要是試探寶鼎的態度,如果老秦人和楚系要妥協,出面的應該是王翦和昌平君熊啟。
“咸陽的事由咸陽人解決。”寶鼎沉默良久,終於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對於我們這些地方官員來說,我們的職責是保一方平安,是攻城略地,是把統一大業繼續下去,其他的事,我們不要管,也沒有資格參與。”
帳內的氣氛驟然緊張。
寶鼎這句話的態度看上去不偏不倚,但仔細琢磨,不難品味出寶鼎在這個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支援咸陽宮,支援秦王政。
咸陽危機發展到今天,風暴肆虐的方向始終是咸陽宮,是秦王政,是老嬴家。打擊關東系也罷,逐客也罷,實際上都是老秦人和楚系用來脅迫咸陽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