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國到帝國,這一國策不但沒有維持,反而發展為高度中央集權,這顯然違背了發展規律,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毀滅。
這種分析和推衍,寶鼎最近在蓼園反覆講述。豪門貴族聽進去了,而寒門貴族都沒有聽進去。寒門貴族都是因為“法治”而擁有了現在的一切,包括大秦的統一大業,所以他們理所當然認為現行國策是正確的,他們當然會堅持現行國策,只有堅持現行國策,他們才能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獲得更多,才能實現他們理想中的高度中央集權制。
孰不知,欲速則不達。寒門貴族畢竟是新興勢力,雖然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它的力量還是過於薄弱,它誕生和發展的基礎更為不堪一擊,與世代傳承的豪門貴族相比,他們難以抗衡,所以,妥協和合作才能雙贏,才能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
其後八百餘年的歷史和王朝更替都活生生的證明了這一點。然而,這八百年的歷史寶鼎知道,這個時代的君王和寒門貴族卻不知道,他們從現實和實踐出發,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走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而這其中,就包括了實際上可以歸結到寒門之中的趙高。
所以說,寒門貴族和豪門貴族之爭無處不在,就算在蓼園,在寶鼎的手下,這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是非常激烈。
面對寶鼎的質詢,趙高給出的答案是,假如寶鼎從此返回咸陽,與秦王政攜手合作,那麼統一之後,豪門貴族不會衰落,在中央集權制之下,將會維持現有的權力構架,君王和豪門貴族、寒門貴族鼎立於朝堂。
寶鼎問了一句,“中央集權,君權至上,大王一言九鼎,到了那一刻,豪門貴族還能立足於朝堂嗎?”
趙高沉默不語。大秦目前還不是真正的“中央集權制”,豪門貴族雖然經歷了昭襄王和秦王政的連續打擊,但豪門貴族的底蘊太過深厚,他們掌握著文化和學術,在大秦“以吏為師”的官學模式下,他們始終是大秦的官僚士卿,始終控制著朝政。
寶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高度的中央集權制下,君權至上,那麼君主和豪門貴族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激烈,政治風暴不斷,而這種政治風暴將危及到國祚,最終就是玉石俱焚。歷史事實就是如此,帝國短短十五年,政治風暴一個接一個,這對帝國的傷害最為致命,但歷史學家們有意忽略了,把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始皇帝的“暴行”,從而矇蔽了一代代的後人。
寶鼎現在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更為深刻,經過了這些年複雜的政治鬥爭,他也不再幼稚地把帝國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國策錯誤和“南征北伐”。其實不論是國策錯誤還是“南征北伐”,其根子還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上,這是帝國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
把帝國矛盾的根源解決了,或者緩解了,那麼政治風暴就會減少,而政局的穩定反映到國策上就是符合各方利益,如此一來,“南征北伐”的過程和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畢竟“南征北伐”不是孤立的戰爭,其背後深藏的是政治鬥爭。
寶鼎說服不了趙高,因為趙高不是穿越而來,他不知道未來的歷史,他不知道自己所堅持的理想在目前這個時代不符合發展規律,他的理想必然要失敗,而趙高也說服不了寶鼎,寶鼎是穿越而來,知道未來的歷史,他的選擇雖然經歷史證明方向是對的,但能否在這個時代這個時期順利實現,並且達到理想的結果,他也不知道,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或許他的理想也會失敗。
“我不能要求你完全相信我的選擇。”寶鼎說道,“但從你認識我的那一天開始,你身上就烙刻著蓼園的印跡,我們的利益休慼相關,所以,我的選擇就是你的選擇,這是沒辦法的事。”
趙高鄭重點頭,他並沒有反對寶鼎的意思,不管寶鼎做何選擇,他都會無條件地支援,今日之所以獻策,只是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給寶鼎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路。即便寶鼎是錯的,但只要寶鼎堅持,他也只能跟著錯下去。
“我只是不希望看到武烈侯始終是個棋子。”趙高嘆道,“你如果不回咸陽,那麼你這顆棋子失去的不僅僅是主動權,恐怕連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寶鼎笑笑,“我們都是棋子,上至大王,下至庶民奴隸,都是棋子,對弈者是中土和天道。中土贏了,中土生存,芸芸眾生安享太平,反之,天道贏了,則中土毀滅,生靈塗炭。我這顆棋子所要做的,就是幫助中土贏下這盤棋。”
趙高略顯驚色,這句話讓他意識到,寶鼎始終站在巔峰俯瞰這個時代,或許,他的選擇沒有錯誤,畢竟在結果沒有出來之前,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選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