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建當然不會做這種愚蠢而幼稚的事情,那麼就剩下一個懷疑物件,那就是齊國朝堂上的激進勢力。這股勢力以太子睿、宗室和齊國一些世家貴族所組成。太子睿也不會愚蠢到為了攻擊中原而去公開刺殺秦國使者,激化他和老王之間的矛盾,這會讓老王喪失對他的信任,導致他太子的位置搖搖欲墜。
這件事顯然也不是太子睿乾的,應該是他所在的派系乾的,很可能就是軍方貴族乾的。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簡單嗎?如果世上的事都如此簡單,任何一個人都能分析出前因後果來,那也就沒有所謂的陰謀,所謂的真相了。
真相到底是什麼?誰要嫁禍給齊國的太子睿?誰想破壞齊秦盟約,並激化齊國老王和太子之間的矛盾,混亂齊國局勢?
趙燕楚三國和韓魏叛逆顯然是最大的懷疑物件,他們理所當然要破壞齊秦盟約,把齊國推進中原戰場,但誰給他們提供了機密?誰幫助他們把一支軍隊秘密送進齊國境內?是齊國的激進勢力還是保守勢力?
當齊國老王勃然大怒,臨淄上下惶恐不安之際,咸陽卻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秦王政和中樞大臣們在做出決策之前,必須弄清楚一件事,頓弱到底死於何人之手。秦國今年的目標是趙國,至於西南策略,那不過是轉嫁災難的權宜之策,但頓弱之死,讓中樞遭遇了重大危機。
如果齊國殺了頓弱,不管是老王下令殺的,還是齊國太子下令殺的,秦國將如何應對?是否改變既定策略?
如果頓弱死於趙燕楚三國和韓魏叛逆之手,秦國應該拿出什麼對策?
如果頓弱是武烈侯殺的,咸陽又怎麼辦?
就當前的形勢來說,咸陽極度被動。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不論誰殺了頓弱,秦王和中樞急不可耐地派人去中原接替武烈侯,打算全面控制中原,是一個重大錯誤,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正是這個決策失誤,導致咸陽陷入被動。
頓弱死在齊國,而目前各種證據對齊國非常不利,齊國百口莫辯,只能嚴陣以待,準備和秦國廝殺。秦國打不打?當然不能打。打齊國肯定是兩敗俱傷之局,必定耽擱統一大業,而打趙國卻直接推動了統一大業的程序,所以秦國現在絕對不能和齊國開戰。但是秦國如果不打,那等於向齊國示弱,告訴東方諸國,秦國不敢和齊國打仗,這不但讓自身士氣嚴重受挫,更影響到了中土大勢,東方諸國可能因此愈發堅固合縱抗秦之策,這對秦國非常不利。
咸陽進退兩難,打也不是,不打也不行,一籌莫展。
武烈侯的報訊奏章非常簡單,某年某月,某人死於某處,然後是事情的大概經過。沒有對此事的分析,也沒有對局勢的判斷,什麼都沒有。
這足以表明武烈侯的態度。武烈侯的奏章內容向來豐富,唯獨這一次,非常簡單,可見他對咸陽的不滿,對咸陽陷入被動之後的嘲諷。
秦王政和部分中樞大臣試圖找到理由讓自己懷疑頓弱是死於武烈侯之手,但無論怎麼分析,理由都不充分。武烈侯實施西南策略正是為了拯救中原,拯救中原是為了更好地穩定和控制中原,而穩定和控制中原是為了增加他的財富,增漲他的實力,而像現在這樣以軍隊伏擊頓弱,以此來挑起齊秦之間的戰爭,必定讓中原陷入更大的危機,這顯然與他的策略背道而馳。
假如頓弱是被刺殺的,倒是可以懷疑到武烈侯頭上,但現在頓弱和整個使團是在齊國境內被一支軍隊伏擊而死。對手如此囂張,如此強橫,如此不計後果,和武烈侯的確扯不上多大關係。武烈侯即便仇恨咸陽奪走他的中原利益,即便想和秦王政正面對決,那也要建立在中原形勢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中原都岌岌可危了,他拿什麼與咸陽爭鬥?
秦王政和部分中樞大臣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對武烈侯的懷疑,只能把此事歸於對中土、中原和齊國形勢的錯誤判斷。
既然在判斷上出現了錯誤,制定了錯誤的決策,那麼面對一觸即發的中原戰爭,面對中原可能丟失繼而導致秦國在戰場上的全面失敗,秦王政和他的親信大臣們不得不改弦易轍,放棄即刻攻打趙國的決策,把拯救當前危局的希望寄託在武烈侯身上。
秦王政現在很憤怒,也很失落,情緒非常惡劣。
武烈侯在中原“拔劍”,要與自己“對決”,自己迫不得已只好應戰。本來自己有絕對的把握擊敗武烈侯,誰知人算不如天算,自己的長劍剛剛“砍”下去,武烈侯尚未拔劍出鞘,自己就被一陣突如其來的狂風吹走了。武烈侯的運氣太好,他藉助天時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