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1 / 4)

方兵器的鐵鉤子。

“這叫鉤鑲,是攻防兩用的鐵質小盾牌。”寶鼎繼續說道,“騎士下馬作戰的時侯,用鉤鑲和環首刀配合,可以無往而不利。”

“鉤鑲易做,環首刀的難度卻比較大,這可是一把鋼刀。”琴唐面有難色。

“百鍊成鋼。”寶鼎笑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若想建功立業,當然需要犀利的武器。拜託大匠了。”

百鍊成鋼?琴唐望著寶鼎,心想武烈侯是不是知道什麼鍛鍊的秘方。

第222章 百鍊成鋼

琴唐主動詢問,“武烈侯,何謂百鍊成鋼?”

“所謂百鍊成鋼,就是反覆鍛打。”寶鼎說道,“你們現在的鍛鍊方法是滲碳制鋼,也是多層摺疊鍛打,但因為受限於原材料,效果並不理想,距離金鐵乃濡還有很大差距。”

這種專業性的知識寶鼎略知一二。

前世他學的是建築機械專業,學機械的必然要了解機械材質,而要想更好地瞭解材質必然要涉獵冶煉鍛造技術,所以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他曾讀過一些書。正好他喜歡歷史,經常在論壇上參與討論一些古代科技對王朝命運影響的話題,很多人認為大秦鋒利的武器是它能夠統一中土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也翻閱了一些秦漢時期科技發展方面的書,對其中的冶鐵技術大概也知道一些。穿越過來後因為與琴氏、墨家走得很近,讓他對這一時代的冶鐵技術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早在春秋末期中土的工匠們就打造出了鋼。當時楚、韓兩國的鐵兵器最為鋒利,中土著名,而鍛鍊方法就是滲碳制鋼。這種鍛鍊方式到了戰國末期各國都已使用。當時的吳越兩國冶煉大師還創造了固體滲碳制鋼技術,傳說中的太阿、干將、莫邪等名劍就是用這種方法制造。後世人經考古研究發現,所謂固體滲碳制鋼技術除了在熟鐵中加入滲碳劑外,還使用含有磷質的骨粉做為催化劑。

熟鐵在古代叫“鐵精”,滲碳劑叫“金英”,而磷質骨粉就叫“斷髮剪爪”。太阿劍的鍛造方法,古代人稱之為“金鐵乃濡”,“濡”的意思就是相互滲透,金鐵乃濡就是指“金英”中的碳分不斷滲入到“鐵精”裡。

古代工匠的傳承以家族為主,絕不外傳,所以滲碳制鋼技術一直是不傳之秘,具備這種鍛鍊技藝的工匠在各國都是寶貝,但這些“寶貝”一般都在以冶鐵而致富的巨賈家族,比如秦國的琴氏,魏國的白氏和孔氏,韓國的張氏,趙國的卓氏和郭氏,楚國的猗頓氏,齊國的端木氏和田氏,燕國的秦氏,所以各國最好最鋒利的兵器一般都出自冶鐵世家。至於固體滲碳制鋼技術,自吳國被越國滅亡後就失傳了,不過吳越一帶的冶煉大師層出不窮,誰敢說這種技術真的消失了?

滲碳制鋼和固體滲碳制鋼技術雖然都掌握在冶鐵世家手裡,是不傳之秘,但中土工匠的智慧永遠不會窮竭,各國冶煉大師在整個戰國時期陸續創造了生鐵的柔化技術,比如可鍛化熱處理,加熱氧化脫碳處理,還有一種是控制退火的辦法,使鐵製工具基本上達到堅硬鋒利而又具有柔韌性的要求。

以上幾種冶鐵技藝都受限於原材料和鍛造方式,一直無法提高鋼的生產量和武器的鋒利程度。

鑄造兵器一般都用生鐵。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碳量。含碳量高的就是生鐵,硬而脆;含碳量低的叫熟鐵,比較軟,強度和硬度小;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鋼,具備生鐵和熟鐵的所有優點。鑄造兵器首先要把生鐵鍛造成鋼。

這個時代的鍊鋼技藝其核心技術還是滲碳制鋼。冶煉這種鋼的時侯,碳滲入的數量、分佈是否均勻和雜質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難掌握,不但生產效率極低,而且鋼的質量普遍不好,雖然打造出來的武器比較鋒利,但根本達不到“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程度。像傳說中的太阿、干將、莫邪等寶劍,像寶鼎手上的烈日秋霜,那就是冶煉大師創造出來的奇蹟,可遇而不可求。

試想一下,如果一萬將士人手一把太阿寶劍,那戰鬥力將達到何種恐怖的程度?

寶鼎現在就在夢想這種奇蹟。對於他來說,這種奇蹟不是夢想,因為後世的考古發現,秦漢時期“削鐵如泥”的刀劍還是很多,尤其漢代的環首刀,在軍隊裡已經是主要武器。只要冶鐵技術發展了,提前造出環首刀裝備軍隊完全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

環首刀就是把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而其鍛造方法正是“百鍊鋼”技術。

所謂百鍊鋼技術,就是將炒鋼經反覆摺疊鍛打變形而製成的鋼,其特點是反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