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如南山子所推測的一樣變化,齊國是迅速進入中原戰場參加合縱抗秦,還是繼續與秦國連橫在中原戰場上趁火打劫,取決於秦軍在中原戰場上的攻擊速度和攻擊戰果。
韓國是中土七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韓國正好處在秦國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上,秦國要進入中原,必須拿下韓國,所以年復一年的戰爭終於把韓國打垮了。現在韓國的國土還沒有南陽大,潁川一地滿打滿算只有二三十個城池。
以韓國現在的實力,秦國幾十萬大軍一擁而入,韓國就沒了,但秦國卻沒有一鼓作氣拿下韓國,原因是秦國還需要韓國這個屏障做為中原戰場的緩衝。
秦國最早極力向西拓邊,是因為東擴的路上有強大的晉國。趙韓魏三家分晉,三家互相爭鬥,這給了秦國東擴的機會,但打趙國,韓魏掣肘;打韓魏,趙國掣肘,局面總是打不開。到了昭襄王時代,楚人和老秦人攜手合作,宣太后、魏冉和白起齊心協力,終於在伊闕一戰重創韓魏,在鄢郢一戰重創楚國,在長平一戰重創趙國,就此勢如破竹,在東征戰爭上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宣太后一死,咸陽權力失衡,政治風暴不斷,東征腳步就此停下,東征戰場上的局面再次陷入僵持,秦國又打不開局面了。
咸陽目前在東征策略上有爭執。一種意見是求穩,把主力投入河北戰場,先把趙國拿下。事實證明這條路走不通。一種意見是拿下韓魏兩國,先取中原,但此策風險太大,打中原勢必直接危害到齊楚兩國的利益,齊楚兩國一旦合縱抗秦,出現六國合縱之事,秦國可能兵敗中原,假如兵敗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