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抓住了武烈侯的要害。武烈侯若要完成諾言,就必須與楚繫結盟,贏得楚系的支援,而楚系則利用武烈侯對咸陽的威脅,贏得王統上的勝利。
“你當真以為武烈侯會擁兵自重,與咸陽分庭抗禮,以至兄弟鬩牆,自相殘殺?”魏起繼續問道。
楊端和的確有這樣的看法。武烈侯雖然是個天才,但在他的印象裡就是個野蠻殘暴的蠻夷之徒,再加上其身份特殊,四周強敵環伺,舉兵叛亂是遲早的事。就像長安君一樣,即使沒有叛亂之意,最終也被人逼上了不歸路。
“舍此以外,他還有其它的路嗎?”楊端和反問道。
“你知道他為什麼出塞嗎?”魏起又問道。
楊端和久在邊鎮,對武烈侯出塞的背後秘密還真的不甚了了。
“我可以告訴你。”魏起說道,“等你聽完之後,你就知道他不會叛亂了。對他而言,中土統一是他的生命所在,他就是為統一而活著。”
各軍統率們的請戰奏章尚未送出去,秦王令書就到了,內史公子騰爵升駟車庶長,即刻返京,由蒙武出任中原大軍統率。
秦王又手書一封,闡述秦齊四十年連橫盟約的重要意義,有鑑於此,咸陽對攻魏一事必須慎重考慮,請武烈侯務必配合蒙武,暫時鞏固戰果,不要急於發動攻擊。
太后也手書一封,對秦齊四十年的連橫大加讚歎,在誇獎寶鼎擊敗合縱軍的同時對楚國的背盟深惡痛絕,對李園合縱一事更是異常憤怒,字裡行間透漏出一個清晰的訊息,務必誅殺李園,絕不能把他放回楚國。
楚系竟然在這個關鍵時刻與秦王妥協,這令公子寶鼎出離憤怒,氣得破口大罵。
咸陽臨陣換帥,說白了就是不願意滅亡魏國,而不願意滅魏,除了自身條件不足,齊國虎視眈眈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遏制自己實力的膨脹。
公子騰不得不走,就如原有歷史一樣,他在滅韓之後便無聲無息了。難道我就沒辦法改變他的命運?
如果今年不能滅魏,錯過眼前大好機會,估計滅魏的時間也要一拖再拖,歷史還是走上了它的固有軌跡,並沒有因為合縱軍的出現和韓國的提前滅亡而出現巨大的偏移。
寶鼎憤怒之餘大為沮喪。做事太難了,改變歷史同樣難如登天,他不得不重新審視咸陽政局。
現在咸陽三大勢力鼎足而立,秦王和關東人,太后和楚人,還有就是武烈侯和老秦人,而武烈侯和老秦人這個龐大勢力實際上就是宗室力量和軍隊力量的結合,是延續昭襄王時期的公子弘和武安君這個強勢團體。
昭襄王建立了秦國最輝煌時期,當時咸陽高層在大策略大利益上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昭襄王、宣太后和宗室、楚人、老秦人中的卓越之士基本上都能攜手合作,大家齊心協力,大秦軍隊因此在東方戰場上連戰連捷,這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各方都能從這個利益中分到滿意的一塊,然而,昭襄王對這個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方式越來越不滿,而魏人範睢的到來和他所堅持的君權至上、中央集權的法治理念,終於給昭襄王找到了擬製一種新的權力和財富再分配方案的理論基礎。
範睢的“固幹削枝”之策,其實質就是擬製了一套有利於君王的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方式,而這個策略實施的後果就是所有參加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的利益團體全部遭到了空前打擊,國力因此遭到重創。
君王、宗室、楚系外戚和老秦人是參與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的四大利益團體,昭襄王要獨佔權力和財富,要把另外三個全部打倒,這就是“固幹削枝”的真正用意。此策成功了,昭襄王把宗室和楚系外戚全部趕走了,把老秦人也殺了一大批,他的權力和財富的確因此而增加了,但政治上的廝殺和戰場上的失敗導致王國的權力和財富急劇縮減,東擴步伐因此停滯甚至倒退。
“固幹削枝”之策事實上是個失敗的策略,傷人傷己,更傷了王國,至於因此策而死的無辜者,尤其是死在戰場上的將士更是難以估算,最終白白便宜了關東六國,給他們贏得了將近三十年的喘息時間。
昭襄王晚年一事無成,他是不是為此而懊悔?如果範睢不是在武安君死後的第二年就病逝,範睢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蘇秦,成為名震天下的“反間”賊?
從歷史上來看,昭襄王應該沒有為此而懊悔,相反,他堅持自己的這一治國理念,而這種堅持導致他死後的咸陽政局始終處在混亂狀態。孝文王三天而崩,莊襄王三年而崩,華陽太后主政十幾年,咸陽各方勢力都在為重建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方案殊死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