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前線的軍政官長們親眼看到了匈奴人的強悍、北方的貧瘠和遠征作戰對國力損耗的巨大,所以他們逐漸接受了寶鼎的想法,理解了他拿出來的戰略並給予支援。
秦王政、咸陽宮和高居廟堂計程車卿貴族們卻對匈奴人不屑一顧,即使他們耗盡國力修建了長城,他們依舊無視北虜人的逐漸強大這一事實。
過去昭襄王和武安君時代,秦軍所向披靡,現在秦王政時代,秦軍雖然不能說所向披靡,但先後摧毀了韓魏趙燕四國,這是空前的戰績,這個戰績足以與先輩比肩。接連摧毀了四個諸侯國,佔據了大量的土地,獲得了大量的人口,大秦國力的增長不過是時間問題,所以他們認為只要傾盡國力,中原決戰肯定打得贏,齊楚兩個諸侯國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統一大業已經唾手可得。至於六國貴族餘孽的抵抗,至於南方的百越人,北方的匈奴人,在他們的眼裡更是無足輕重,談笑間就可以讓他們灰飛煙滅。
當然,更重要的是統一後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是利益之爭,而這些東西驅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權力博弈。咸陽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去理解寶鼎的戰略,去關注大秦統一前後可能會遇到的一系列困難。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這也很正常,搞政治的不同於打仗的,對於政客來說,戰爭是為政治而服務,軍隊不過是他們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在他們眼裡只有利益,不遺餘力地掠奪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他們也可以說是為了王國的利益,為了王國的存亡,但王國的利益一旦被他們置於集團利益、個人利益之下,那距離王國的敗亡也就不遠了。
這個時代的大秦貴族們,偏偏就是把集團利益和個人利益凌駕於王國利益之上的一幫政客,他們雖然不斷地標榜自己對王國和君王的絕對忠誠,但李斯和他的追隨者們用自己的背叛來證明,用帝國的敗亡來證明,他們自始至終都是一幫自私自利的政客。
寶鼎衝著王翦躬身為禮。
“我需要上將軍返回咸陽,向大王和中樞呈述我所說的一切。”寶鼎的神情很堅決,眼神卻非常苦澀,做事難,做大事更難,改變歷史逆天而行更是難於登天。
“我一次次向大王和中樞闡述西南和代北策略,一次次向他們分析和預測統一前後的困難,但大王和中樞顯然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寶鼎說道,“未來三年內,我不同意進行中原決戰。”
王翦微微點頭,“這就是你的條件?”
寶鼎嘆了口氣,“如果大王和中樞一定要在三年內進行中原決戰,我不會同意,我也不會去中原戰場。”
“軍隊呢?你手上可有四十萬大軍。”
寶鼎閉上眼睛,再度深嘆,“或許,我可以做出一定的妥協。”
第367章 又是深秋
寶鼎和王翦上奏,闡述他們對兵制變革的看法。
寶鼎是北方戰場的最高軍政統率,而王翦是大秦的上將軍,是北方戰場上所有軍隊的最高統率。兵制改革關係到軍隊建設,王翦這時候理所當然應該返回咸陽參與兵制變革的討論和具體方案的擬製。
春暖花開之際,秦王政以此為由,調上將軍王翦回京。
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人事調動和任命,其範圍牽涉到河北、代北和燕三地的軍政官長和北方軍隊的諸軍統率。
寶鼎的職權也做了調整,以太傅領代北、燕兩地軍政大權,咸陽宮把河北的軍政大權收了回去。
公子扶蘇領封國,掌封國軍政大權。秦王政下令,凡燕國郡縣皆屬長平侯公子扶蘇之封國。目前公子扶蘇實際擁有的郡縣只有一個廣陽郡,外加薊城及其周邊地區,不過這兩塊地方都是燕國的富裕之地,靠督亢的糧食足以養活鎮戍軍。
燕地有十五萬軍隊,楊端和、章邯、李信各領一軍,其任務是在確保封國安全的基礎上,向遼西展開攻擊,一方面擊殺燕國殘餘,一方面佔領更多的土地。
代北有二十五萬軍隊,司馬尚、羌廆、王賁、蒙恬、辛勝各領一軍,其任務是確保雁門、代和上谷三地的安全,並伺機向雲中發動攻擊。
中土迎來了幾個月的平靜日子。
代北無戰事,燕地開始了春耕,河北形勢漸趨穩定,中原依舊是處於緊張的對峙之中,江南則全力以赴開鑿南嶺大渠,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
中土人的目光都放在咸陽,各國使者的身影也在咸陽城中往來穿梭。
秦國已經基本穩住了北方形勢,接下來咸陽肯定要決戰於中原,這從咸陽激烈討論兵制改革就能窺見一斑。
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