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2 / 4)

侯,而武烈侯則利用中原危機反制咸陽。現在武烈侯正在想方設法讓北方戰場實現糧食自給,增加財賦,打算擺脫咸陽的制約,以便始終控制形勢的發展,牢牢掌控國策變革的主導權,咸陽則想方設法從北方戰場上抽調大軍南下,試圖儘快展開中原決戰,完成中土的統一,繼而掌控一切。

所謂兵制改革,所謂國防策略的爭論,其實就是秦王政和武烈侯在爭奪國策變革的主導權,爭奪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權。

大帳內再度陷入沉默。

此事牽扯到秦王政和武烈侯之間的博弈,秦王政的劍已經刺向武烈侯,武烈侯必然要還擊,此刻即便是王翦,也不敢輕易拿出什麼建議。

公子扶蘇躊躇良久,說道,“叔父,你與父王有十年之約,中原決戰遲早都要打。遲打不如早打,時間拖得越久,對我們越不利。”

寶鼎嘆了口氣,衝著趙高做了個手勢。趙高心領神會,把一副天下形勢圖鋪在了案几上。還是那副畫有三個血色箭頭的形勢圖,只不過這幅地圖是精簡版。

“中原決戰並沒有我們想像的簡單。”寶鼎說道,“姑且說我們一戰而勝,我們攻佔了臨淄,攻佔了壽春,接下來呢?”

接下來就是渡江作戰,殺到江東,殺到吳越之地。楚國貴族是不是就在吳越繳械投降了?六國逃亡貴族是不是就此放棄抵抗了?不是,他們會繼續逃,逃到更加遙遠的嶺南負隅頑抗。秦軍是不是尾隨追擊?如果不追擊,江東、江南從此戰火不斷,所以肯定要追擊,殺進嶺南。嶺南地形複雜,路途遙遠,秦軍勞師遠征,其困難之大,對國力的損耗之大可想而知。一旦秦軍陷入嶺南戰場,北方匈奴人再南下入侵,形勢就對大秦就十分不利了,必定難逃兩線作戰之窘境。

當初實施西南策略,開拓西南之地,就是為了防止秦軍陷入嶺南苦戰。如今南嶺大渠尚未開鑿完成,西南之地尚未開拓,對楚國尚未完成包圍,大秦是否有必要急於進行中原決戰?

再看北方戰場。匈奴人為什麼急於攻佔代北?很明顯,匈奴人想乘著中土諸侯爭霸,中土大亂之際,殺進中土擄掠財富,以便幫助自己完成最後的統一。

匈奴人基本上統一了大漠,現在無論是打河西大月氏,還是進入遙遠的東北打東胡,都是為了鞏固大漠的統一而進行的主動防禦。假如匈奴人攻佔了河西,又徹底征服了東胡,那麼匈奴人在戰略上就對中土形成了絕對優勢,匈奴人可以調集幾十萬控弦騎士從東中西三個方向入侵中土。

中土統一,北方疆域長達萬里,大秦需要多少鎮戍軍?假如那時秦軍主力正在嶺南苦戰,北方疆域如何防守?

為避免大秦在統一大戰的最關鍵時刻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導致統一大業功虧一簣,所以現在就必須在戰略上做出調整,也就是說,暫緩中原決戰,而是把力量放在實施西南策略和代北策略上。

西南策略的核心就是南嶺大渠。這條大渠再有一兩年時間就可以完成,完成之後秦軍就可以翻越南嶺開拓西南蠻荒之地,繼而對楚國形成包圍。

代北策略的核心就是墾荒屯田。代北的墾荒屯田剛剛開始,沒有三五年時間看不到成效。只待墾荒屯田有了成效,代北的糧食危機得到有效緩解,那麼代北大軍馬上就可以開始主動攻擊,殺到雲中,殺到陰山腳下,把匈奴人趕到陰山以北。代北大軍佔據雲中,有了陰山、長城和大河之險隘,完全可以確保代北的安全。代北安全了,軍隊和糧食都可以保證鎮戍需要了,那麼即使西南策略沒有完成,即使我們在中原決戰中受挫,我們也不至於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總而言之一句話,統一前後大秦國力窮竭,無法支撐兩線作戰,統一大業隨時都有崩潰的危險,所以為了確保統一大業,確保大秦的長治久安,就必須杜絕秦軍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為此就必須在統一大業完成之前,先行完成西南策略和代北策略。

寧願把統一大業完成的時間向後延遲,也不願意為了統一而把大秦拖進敗亡的深淵。

寶鼎的理由很充足,公子扶蘇有了這些年的征伐經歷,對此完全接受。王翦、趙高和朱英當然完全支援。

然而,他們處在同一個利益集團,他們又常年征戰在前線,他們對天下大勢的理解、對統一大業程序的理解,與秦王政、與那些坐在朝堂上想當然的、高談闊論、誇誇其談的公卿大臣們完全是兩回事。

寶鼎穿越而來,他知道秦國崩潰的原因和秦軍在統一後陷入常年的兩線作戰有直接關係,所以他能拿出對策,然後一遍遍地去說服大秦君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