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在盛夏時分,王翦以年老體衰身體不適為由,請辭上將軍一職,告老還鄉。
誰來出任大秦的上將軍?
兵制改革就此啟動。秦王政一口氣封了五個上將軍。蒙武以上將軍職統領中原大軍。楊端和以上將軍職統領東南軍隊,包括東南水師。羌廆以上將軍職統領隴西、北地兩地鎮戍軍。司馬尚以上將軍職統領代北軍隊,蒙恬副之。馮毋擇以上將軍職統領燕南軍隊,李信副之。
秦王政手段犀利,先從北方戰場召回王翦,接著又把楊端和和羌廆從寶鼎的身邊調走,然後把北方戰場上的大軍一分為二,讓馮毋擇、蒙恬在兩支大軍裡各領一半軍隊,這樣一來就大大削弱了寶鼎對軍隊的控制力。
寶鼎不為所動,向秦王政和中樞奏請,在代北和江南建封國。
不久秦王政下令,封公子高為長沙侯,領江南之地為封國。公子將閭為代侯,領雁門、代郡為封國。
草原雨季到了,代北停戰。
李信、章邯在燕南戰場上取得勝利,他們攻佔了遼西重鎮令支城。太子丹戰死,燕王喜率殘兵逃亡遼東。
秦軍沒有能力遠征遼東,攻佔距離薊城八百里之外的令支城已經是極限,再想往前攻擊,糧草輜重就無法供應了。
燕南大捷,李信、章邯受到封賞。
又是深秋。
河北再獲豐收。督亢也是穀物滿倉。代北屯田再結碩果,平城的軍屯和代城的民屯基本成功,但距離自給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寶鼎向咸陽、河北和東南等地求援,希望得到種子、農具等各方面的支援,加大墾荒的速度和麵積,以便在明年的夏收中贏得更大的豐收。
第368章 咸陽的妥協
秦王政來信,徵詢寶鼎對中土大勢和統一程序的看法,其意思很明顯,咸陽打算發動中原決戰了。
中原決戰需要從北方戰場調兵,從北方戰場調兵的前提是北方形勢要穩定,代北戰場要能阻御匈奴人,燕南戰場要能壓制燕國殘餘。今李信率軍攻佔遼西重鎮令支,斬殺太子丹,迫使燕王喜和燕國殘餘軍隊不得不逃奔遼東,基本上可以確保燕南戰場的暫時穩定,咸陽已經具備從北方戰場抽調主力南下作戰的條件。
從財賦上來說,自從去年重建韓魏形成中原的對峙局面後,大秦除了代北外,其他地區都已經有了一年半的修整時間,各地糧食喜獲豐收,而新農具的推廣和普及也使得關中、東南和巴蜀三個重要糧食產區的糧食產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為各諸侯國都在竭盡全力進行備戰,商貿也形成了一個高潮,各國之間的回易量猛增。各國巨賈看好大秦的實力,紛紛把資產轉移到咸陽、宛城和洛陽等地,使得大秦的工商業獲得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按照秦王政和中樞的設想,如果明年夏天發動中原大戰,那大秦就得到了整整兩年的休養時間,大秦完全有實力與齊楚兩國進行一場決定中土命運的大戰。
秦王政在信中反覆講述了年復一年的戰爭對大秦國力和國人所造成的巨大損傷,朝野上下的矛盾已經非常激烈,中樞承受著重壓,所以中原決戰必須馬上進行,中土必須馬上統一,一旦中土戰爭結束,王國和國人所承受的苦難也就到頭了,當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和矛盾都將迅速得到解決。
寶鼎回書秦王政,懇請延緩中原決戰的時間。再等待兩年時間,等到代北屯田有成,等到南嶺大渠開鑿完成,等到秦軍在北方戰場徹底贏得主動權,等到北部邊陲兩個封國能夠徹底穩住局面,等到北方戰場上可以抽調三十萬左右的主力南下作戰的時候,大秦的實力就更強大了,在中原決戰中的勝算也將超過六到七成以上,有極大的把握一戰決勝負。
寶鼎在巨大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定的讓步。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從秦王政到中樞大臣,從蓼園巨賈到身邊屬吏,大家都紛紛勸諫,希望寶鼎能正視現實困難,能充分考慮到統一之後的利益分配事實上是有利於所有階層的,尤其有利於那些正飽受戰爭煎熬的普通國人。
北方戰局的發展控制在寶鼎手中,只要寶鼎發揮其才能,穩定北方局面應該沒有太大難度。
此刻大家都在統一所帶來的巨大利益面前迷失了,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有意忽視了長遠利益。
寶鼎也沒有絕對把握說自己的觀點就一定正確。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的完成需要時間,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而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大秦在發展,其他諸侯國也在發展,假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