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燕的目的是希望齊國放棄薛郡,把秦軍主力吸引到盧奇長城,與秦軍激戰於平陰要隘。這樣一來秦軍主力距離淮北戰場就遠了,項燕隨即可以集結兩淮主力攻打陳、項戰場上的秦軍。合縱軍只要把這一路秦軍擊敗,那麼楚軍就可以直殺中原腹地,從而迫使攻打齊國的秦軍主力回師救援。秦軍回師救援,齊軍隨即可以殺出長城,奪回薛郡,並與楚軍對中原腹地形成夾擊之勢,如此戰局被徹底扭轉,中原決戰就以秦軍的失敗而告終。
齊國君臣對項燕的計策產生爭論。
有大臣認為不能放棄薛郡,假如項燕的計策失敗了,齊國還能在薛郡戰場上拖住秦軍主力,從而給項燕重整大軍進行反擊贏得時間。
有大臣認為與秦軍主力死戰薛郡,會給齊軍帶來重大損失,不如早早放棄薛郡,退守長城,以減少齊軍的損失,同時也配合了項燕在陳、項戰場上的殲敵之策。
就在這個時候,東南戰局發生了變化。
秦軍受阻於東南,讓公子扶蘇承受了重壓。趙高、章邯等人經過商議,斷然決定改變攻擊策略。既然楚軍重兵戍守彭蠡澤,秦軍兩路夾擊之策已經失敗,那只有把兩路大軍合二為一,重新選擇突破口。
公子騰、蓋聶和荊軻在餘干進退兩難,接到公子扶蘇的命令後,毫不猶豫,沿著彭蠡澤西線一路攻擊前進,挺進四百餘里殺到柴桑。此刻公子扶蘇為配合公子騰北上正在攻打柴桑。兩軍會合,十萬大軍猛攻柴桑,楚軍抵擋不住,棄柴桑而走。
彭澤肯定是打不下來了,但若要對中原戰場形成支援,秦軍必須進入江北,向壽春方向展開攻擊,以牽制更多的楚軍兵力。
扶蘇與公子騰、章邯、趙高等人商議之後,決定從柴桑渡河北上,攻打江北重鎮尋陽。尋陽位於彭蠡澤北端的西北部,拿下尋陽,秦軍可以沿著彭蠡澤的北線挺進,直殺九江郡的居巢、舒城,就此殺進淮南腹地,威脅壽春。
此策等於甩開了楚軍的彭蠡澤防線,從間道直插淮南腹地,但風險非常大,一旦彭蠡澤守軍雲集江北,奪回尋陽,那等於切斷了秦軍的退路,後果不堪設想。
扶蘇考慮再三,果斷下令渡江北上。武烈侯的怒吼一直在他的耳邊迴盪,他沒有退路,他必須在東南戰場上取勝,否則不如戰死疆場,一了百了。
公子騰、蓋聶和水師守柴桑,其餘大軍渡江北上,直殺尋陽。章邯攻克尋陽,親自率兵戍守。公子扶蘇隨即率曝布的虎烈軍、荊軻的江南軍和楊昱的荊宛軍共四萬步騎大軍直殺淮南腹地。
秦軍攻佔居巢、舒城,其前鋒軍殺進淮南腹地的訊息傳到項燕手中的時候,已經是年底了。
項燕可以肯定這是秦軍的一支偏師,戰鬥力有限,對京畿形成不了威脅,但它會擾亂淮南的局勢,動搖楚人的軍心,打擊楚人計程車氣,所以楚軍的兩淮主力必須在中原戰場上有所表現,最起碼要給楚人以信心。
轉眼新年過去,三個戰場依舊是激烈交戰。
秦軍主力攻克了魯城,王賁的前鋒軍直殺陽關,逼近了齊國長城防線。
項燕等不及了,他也不敢指望齊軍配合自己了。在正月的中旬,項燕說服了韓王越,佯裝不敵,棄守陳,吸引秦軍南下,伺機圍殺。
正月下,馮毋擇、李信攻克陳。
中原決戰三個月,三個戰場都都是捷報頻傳。
中原東部戰場的戰果最為顯赫,秦軍收復了碭郡,攻佔了薛郡,拿下陽關不過是時間問題,接下來就要打盧奇長城,威脅齊國腹地了。
中原南部戰場,秦軍收復了陳,前鋒軍與楚軍對峙於項。
東南戰場,秦軍攻佔了夏、柴桑、尋陽等沿江重鎮,主力殺進了淮南腹地,對楚國京師形成了重大威脅。
決戰的前期目標基本達到,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攻克齊長城,殺進齊國。
這時候如何進一步牽制楚軍成為關鍵,所以在是否繼續南下攻打楚國一事上發生了爭執。太尉麃公和御史大夫馮劫都反對繼續南下攻楚,堅持重兵鎮戍陳,確保中原的安全。此刻秦軍主力已經逼近齊長城,中原兩個戰場距離太大,彼此之間已經形成不了保護,此刻馮毋擇和李信如果繼續南下攻擊,基本上就是孤軍深入,一旦陷入楚軍的包圍,後果不堪設想,極有可能導致整個戰局發生逆轉。
秦王政、隗狀和蒙嘉等人則認為楚軍在秦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已經失去反擊能力,馮毋擇和李信此刻率軍南下攻擊,可以迅速擴大戰果,把楚軍牢牢壓制在淮河以南,運氣好的話,甚至有可能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