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部分(3 / 4)

路夾攻,從中原和兩個方向夾擊壽春,所以楚國早在年初就全國動員,以江東、九江兩地的軍隊加上楚國水師全部力量投入東南戰場,死守九江郡。

楚國的九江郡橫跨大江南北兩岸,包括現在的江西和安徽西南部,所以九江郡不但是江東的屏障,也是兩淮的屏障,只要守住九江郡,則楚國無憂。上一次楚國在東南戰場上吃了虧,不過事出有因,不是因為戰略上的錯誤,而是因為政局動盪,無暇顧及。這一次壽春吸取了教訓,把整個大江南部的軍隊和水師力量全部投到了九江戰場,以一半的楚國國力戍守九江郡,以確保自己後方的安全。

楚國的兩淮軍隊是楚軍主力,項燕把兩淮軍隊全部投到了中原戰場,打算以陳、項兩城為陷阱,把秦國的中原主力全部吸引到陳項戰場,繼而給齊魏軍隊贏得從側翼攻擊中原的機會。

項燕親自坐鎮陳,統率楚韓聯軍指揮全域性。齊太子安和魏王咎坐鎮薛郡魯城,指揮齊魏聯軍攻打中原。大司馬昭公坐鎮九江戰場,戍守楚國大後方。

楚國五大貴族,景、昭、屈、項、莊,加上熊氏宗室,就是六大貴族。這六大貴族在李太后主政時期分為三派,以景、項為首的貴族是合縱抗秦的激進派,以熊、昭為首的貴族是連橫秦國的保守派,以夏、莊為首的貴族是中立的騎牆派。在公子負芻擊敗李太后和李氏外戚力量順利篡位的政變過程中,六大貴族聯手了,但在接下來由“景、項”兩大貴族發動的以控制朝政為目的的政變中,以陽文君熊嶽為首的保守派力量遭到血洗,其原因則是六大貴族分裂了。

陽文君熊嶽的保守勢力非常龐大,“景、項”發動的政變之所以成功,關鍵就在於說服了昭氏,贏得了昭氏的支援,而昭氏背棄熊氏,則是以陽文君熊嶽為首的保守勢力突然覆滅的重要原因。

昭氏審時度勢,在王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昭氏利益至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新一輪的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昭公繼續出任楚國的大司馬,昭邵出任楚國最富裕的江東郡郡守,就是一個明證。

此次決戰,昭氏坐鎮九江戰場,項氏坐鎮淮北戰場,屈氏、景氏和莊氏坐鎮中樞,就清晰得表明了楚國新的權力架構的組成,由此證明楚國的六大貴族再一次聯手。

昭公到了九江後,馬上把主戰場放在了彭蠡澤。彭蠡澤就是現在的鄱陽湖。當時的彭蠡澤範圍非常大,囊括大江兩岸的湖泊,在湖泊的四周有很多城池,其中就包括九江郡首府番陽,江南重鎮尋陽,江北重真餘干,沿江重鎮柴桑和彭澤。

依託彭蠡澤四周的城池構築江南江北兩道防線,依靠龐大水師進行支援,二十多萬楚軍將士完全可以守住九江郡,把秦軍阻擋在彭蠡澤寸步難進。

秦軍在東南戰場上還是採用兩路攻擊之策。

公子騰和蓋聶率軍從陸路挺進,直殺彭澤。公子扶蘇和章邯指揮水陸聯軍沿江而下,與公子騰會師彭澤。拿下了彭澤,大軍登陸江北,可以直殺壽春。

水路攻擊異常順利,本以為在夏口有一番激戰,誰知楚國水師不戰而退。

陸路攻擊同樣順利,秦軍挺進千里殺到餘干,但緊接著他們便在餘干遭到了楚軍頑強抵抗。

餘干城位於彭蠡澤的南端。過了餘干城,北上殺到大江邊上就是彭澤城。上一次秦軍打了楚人一個措手不及,順利殺到彭澤,這一次不行了,楚軍早就做好了萬全準備,水陸兩軍協同作戰,反過來把秦軍打得動彈不得。

與此同時,公子扶蘇和章邯也在柴桑受阻,水師打不過楚軍,陸路攻擊更是遭到了楚軍的迎頭痛擊,不得不後退一百餘里,在下稚紮營。

中原戰場上,馮毋擇、李信率十萬大軍從鄢陵而下,只殺陳城。

韓王越堅守城池,項燕率五萬楚軍予以支援,與秦軍形成對峙。

蒙武、王賁率二十五萬大軍直殺定陶。

魏王咎根本無力抵擋,率軍後撤。

秦軍勢如破竹,連克成武、昌邑、方與,然後殺進了齊國的薛郡。

齊太子假率三都大軍會合魏王咎死守魯城。

三個戰場先後打響,秦軍受阻於東南戰場,在中原南部戰場上則與楚韓聯軍形成了對峙,在中原東部戰場上則是勢不可擋,齊魏聯軍只能在薛郡死死支撐。

秦軍的攻擊策略已經明朗,兩路夾擊楚國以牽制楚軍,主力則猛攻齊國。

接下來戰局如何發展?合縱軍統率部經過分析,認為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秦軍在攻佔薛郡,迫使齊軍死守長城一線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