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的威力,於是這場風暴所造成的危害就難以預料了,風暴最終可能失控。
風暴最終會如何失控?失控到何種地步?
這有先例,有前車之鑑,就是長安君成蛟的屯留兵變。
當年長安君成蛟率軍攻趙,與上將軍蒙驁兵分兩路。蒙驁出井陘,與龐煖作戰,吸引了趙軍主力,而成蛟卻在上黨按兵不動,沒有按計劃出壺關攻打邯鄲,結果造成蒙驁大敗並戰死疆場。上將軍蒙驁一死,呂不韋的關東系遭到重創,剛剛親政打算雄心勃勃幹一場的秦王政也遭到了迎頭一棒,於是兄弟相殘,秦王政和成蛟大打出手,屯留兵變爆發了。雖然秦王政最後平定了叛亂,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一個親兄弟成蛟沒了,成蛟及其背後以夏太后為首的韓系勢力被剷除了,關東系因為蒙驁的死亡而元氣大傷,秦王政試圖在親政後獨攬權柄控制朝政的圖謀徹底失敗。
屯留兵變背後的真相其實就是華陽太后和楚系要確保對朝政的控制,為此他們布了一個局,遏制秦王政,打擊關東系,剷除韓系力量,順便把蠢蠢欲動的宗室和老秦人“敲打”一下,可謂一舉四得。
今天秦王政也要控制朝政,也布了一個局,也是以戰爭為手段。中原大戰開始之後,公子扶蘇和熊氏外戚必須在東南戰場予以配合,否則此仗即便不敗也是無功而返,如此一來秦王政就有了對付公子扶蘇和熊氏外戚的藉口。這種情況下,公子扶蘇和熊氏外戚必須拼盡全力,其盟友們也必須鼎力相助,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原大戰打贏。中原大戰打贏了,秦王政和激進勢力控制了朝政,也控制了軍隊,那時候整個保守勢力已經不是秦王政和激進勢力的對手,秦王政只要找個合適的機會就能剷除熊氏外戚,進一步削弱保守勢力,從此可以“一言九鼎”,大權獨攬。
熊氏外戚豈肯讓別人控制自己的命運?他們必然要反擊,但他們就像當年的公子成蛟及其背後的韓系勢力一樣,因為實力上的不足,實際上已經控制不了自己的命運,只能任由宰割,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奮力一擊。反正都是死,不如同歸於盡,玉石俱焚。於是局勢必然失控,熊氏外戚必然造反,中原大戰必然敗北,大秦必然遭遇重創。
公子扶蘇這時候趕赴東南戰場,其作用就是防止局勢失控。公子扶蘇現在基本上就是儲君的不二人選,假如中原大戰獲勝,扶蘇再建功勳,肯定就是大秦儲君,這就給了熊氏外戚以希望,未來東山再起的希望。有了希望,熊氏外戚也就不會失去理智做出“玉石俱焚”這種蠢事了。
然而,秦王政發動中原決戰的真正目的是擊敗保守勢力,完全控制朝政,完全主導國策變革的方向,為此他必須摧毀武烈侯和熊氏外戚的聯盟,必須剷除熊氏外戚,所以他拿出王統來要挾武烈侯,拿自己的兒子威脅武烈侯,如果你阻止我剷除熊氏外戚,你連公子扶蘇都保不住,你前期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將化作烏有。
秦王政和激進勢力之所以能拿出這個謀劃,是建立在他們有信心利用中原大戰擊敗保守勢力,徹底控制朝政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他們相信武烈侯及其保守勢力為了保住公子扶蘇的儲君之位會毅然放棄熊氏外戚。只要保住了公子扶蘇,也就保住了未來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武烈侯有大智慧,在這個關鍵時刻,在他身居北陲遠離中原一籌莫展之際,這是他唯一的選擇。
武烈侯的確沒有選擇,他手再長也伸不到中原,更到不了東南,他似乎只有違背自己當初對華陽太后的承諾,順應形勢放棄熊氏外戚。
武烈侯過去曾有謀劃,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捨棄昌平君這些熊氏老權貴,培植以熊庸為首的新一代熊氏外戚,而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始終控制大秦朝堂上的楚系力量為自己所用。
現在這一謀劃隨著形勢的變化失去了實施的基礎,因為巴蜀隗氏倒戈了。隗氏不滿足於代替熊氏掌控楚系力量,不滿足於做個熊氏外戚的代言人,它要實際意義上掌控這支力量,它要讓隗氏外戚完全代替熊氏外戚,讓隗氏長久屹立於朝堂之上,所以它毅然做出了選擇。
武烈侯始終是利用隗氏,並沒有讓隗氏完全取代熊氏的意思,這是導致隗氏最終背棄“利益集團”的直接原因。
當初隗氏要崛起,要擺脫熊氏外戚這棵大樹,不得不周旋於秦王政、武烈侯和熊氏之間,在夾縫裡尋找崛起的機會。隗氏這步棋走對了,在秦王政、武烈侯和熊氏激烈博弈的時候,隗氏這支力量常常在關鍵時刻給予某個勢力以力所能及的幫助,當然,隗氏所獲得的回報也非常豐厚。
隗狀出任丞相,李瑤出任衛尉,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