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亂,李信就不會離開淮南戰場,而秦軍就可以迅速拿下陳,以摧枯拉朽之勢直殺壽春。李信以偏師平叛,平叛回來後遭到楚軍包圍,偏師全軍覆沒,這一仗就這樣打輸了。這一仗打輸的後果就是王翦復出。
王翦復出,率六十萬大軍攻楚。可以肯定,老秦將率全部出動了。王翦打了三年,平定江東,徹底滅楚。
滅楚一戰整整打了三年,可見其難度,由此也可見第一次攻楚即便沒有昌平君的叛亂,蒙武和李信還是要敗。這是雙方實力所決定,秦軍以二十萬軍隊攻楚國,必敗無疑。
這裡就有一系列疑問。
秦王政為什麼要驅趕熊氏外戚?為什麼要貶謫昌平君熊啟?為什麼要解除王翦和楊端和等人的軍職?熊氏外戚和老秦人為什麼在同一個時間段遭到秦王政的打擊?
更重要的問題是,昌平君熊啟為什麼在鄢郢叛亂?目的又是什麼?這裡面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昌平君熊啟的叛亂造成了第一次攻楚的失敗,秦王政的威信受到打擊,王翦和老秦人乘機復出,這裡面又藏著什麼秘密?
秦王政在這場博弈中顯然失敗了。幾年後,中土統一,帝國建立,秦王政自稱皇帝,這時候王綰、馮劫建議分封,但秦王政堅決拒絕,實施了郡縣制,高度的中央集權自此開始,而此後王綰、王翦、王賁等老秦貴族都不再見諸於歷史,由此可以推測到,在統一前後的幾年裡,秦王政以雷霆手段鎮制或者打擊了政治對手,為中央集權制的實施掃清了一切障礙。
由此上溯推理,可以基本肯定大秦在滅趙之後,在確立了統一中土的絕對優勢後,國策變革的爭論異常激烈,朝堂上的各方勢力圍繞著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展開了血腥廝殺。當時熊氏外戚掌控朝政,老秦人掌控軍隊,對秦王政主導國策變革形成了直接威脅,所以秦王政毫不猶豫,果斷罷黜和驅趕熊氏外戚,鎮制和打擊老秦人。
熊氏外戚和老秦人毫不示弱,展開了凌厲反擊。
第一次攻楚失敗,應該就是雙方“鬥爭”的結果。秦王政雖然在戰場上輸了,但徹底清除了熊氏外戚,在政治上還是打贏了。老秦人雖然復出了,併為統一建下顯赫功勳,但秦王政利用其後的三四年時間迅速增強和鞏固了自己的實力,在統一之初的國策變革中,給了老秦人迎頭一擊,牢牢捍衛了中央集權制。
寶鼎來到這個時代後,很多湮滅在歷史中的秘密清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所以他要讓老秦人掌控朝政,要力保熊氏外戚,要把公子扶蘇推上儲君之位,但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歷史洪流有改天換地之力,一個人改變不了歷史,所謂的蝴蝶效應更是需有無數個前提,沒有這些前提,蝴蝶翅膀無論怎麼扇動也不會引發一場風暴。
如果這一次秦王政誅殺了熊氏外戚,公子扶蘇因此失去了問鼎儲君的機會,就算中原決戰打敗了,武烈侯這幾年所做的努力也大半白費了。
這幾年武烈侯一次次建功立業,一次次在與秦王政的抗衡中贏得先機,都是因為與熊氏外戚的親密合作,如果沒有熊氏外戚呼叫整個楚系力量幫助他,武烈侯絕無可能取得今日成績。秦王政誅殺熊氏外戚,正是釜底抽薪之策,要給武烈侯和老秦人以重創,就此贏得政治上的絕對優勢。
大秦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楚系,楚系控制在誰的手上,誰就能控制朝政。熊氏外戚在華陽太后薨亡後迅速被趕出中樞,給了秦王政足夠的佈局時間。如今隗氏外戚終於可以代替熊氏外戚控制楚繫了,試問秦王政還有足夠的耐心與對手們慢慢周旋嗎?
第373章 反擊
中原決戰事實上就是大秦權力核心層的一次博弈。
秦王政和激進勢力要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為此他們要控制朝政,主導國策的變革方向,所以他們必須要贏得中原決戰。
咸陽的保守勢力要在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獲得最大的比例,為此他們也要控制朝政,主導國策的變革方向,所以他們名義上是支援秦王政和中樞發動中原決戰,但實際上他們有心把中原決戰當作重創秦王政和中樞的武器。
中原決戰的勝負取決於東南戰場的攻擊,東南戰場的勝負卻取決於熊氏外戚,於是熊氏外戚成為這場風暴的中心。
保守勢力若想實現自己的目標,最好的辦法無疑就是挑起秦王政和熊氏外戚之間的廝殺,而激進勢力若想贏得中原決戰,當然要竭盡全力避免秦王政和熊氏外戚之間的廝殺,於是公子扶蘇就被捲了進來。
公子扶蘇被捲進風暴,王統之爭勢必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