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涓涓細流不停地流淌,匯合,到今天終於形成了一條滔滔大河。
歷史軌跡的主脈絡沒有變,統一程序也沒有變,但枝節脈絡在寶鼎的努力下改變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土大勢出現了兩種迥異於歷史的變化,一個是齊國進入了抗秦戰場,齊楚合縱大大增加了統一決戰的難度,一個是匈奴人進入了代北戰場,南北戰爭的大幕提前拉開,龐大的北疆防禦體系因此不得不提前建設。
這兩個變化導致大秦在中原決戰中處於劣勢,咸陽已經無法在決戰戰場上投入六十萬大軍,更嚴重的是,即便投入六十萬大軍,由王翦去指揮決戰,也無法像歷史上一樣擁有絕對的勝算,如此一來,寶鼎和北疆鎮戍軍就成為決定這場決戰勝負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寶鼎主宰了中土命運的轉折點,主宰了大秦的統一大業。
正因為寶鼎佔據了中土戰略上的制高點,導致他在中土政治上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本來秦王政和大秦豪門貴族是決戰前的政治博弈對手,現在變了,博弈雙方變成了秦王政和寶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那些反對中央集權的豪門貴族反而變成了“旁觀者”,變成了坐收漁翁之利的第三者。
寶鼎認定當前的政治危機是歷史的必然,那麼對策就很簡單了,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歷史繼續行進在它固有的軌跡上,讓秦王政和那些豪門貴族去做你死我活的鬥爭,而自己冷眼旁觀,坐收漁翁之利。
寶鼎回書秦王政,為了大秦,為了統一大業,為了王兄,我願敬獻頭顱。
秦王政看到這封信,呆坐無語。他突然冷靜下來,想到了自己可憐的母親,想到了飽受苦難的弟弟成蛟。秦王政連夜急書寶鼎,寡人要見你,要立即見到你。
第二天秦王政下令,出京北巡,去離石要塞。
隗狀、王綰等人知道秦王政北巡的目的,很簡單,要和武烈侯面對面的談判了。
半個月後,秦王政抵達離石要塞。武烈侯寶鼎已經先期抵達,兄弟相見,自是把臂言歡,但誰都能看出來隱藏在他們笑容背後的重重殺機。
大帳內只有秦王政和寶鼎兩人。
秦王政仔細打量著寶鼎,良久,展顏笑道,“你終於長成了國之鼎柱。”
寶鼎淡然輕笑,“謝謝王兄的信任。”
秦王政沒有召他回京,而是以北巡為藉口,與其相見於離石要塞,看上去是示弱,但實際上卻是向寶鼎表明自己對他的信任。你可以把頭顱給我,我還有什麼理由懷疑你的忠誠?
“王兄親赴北疆,等於把我架在烈火上炙烤。”寶鼎笑道,“王兄不怕烤焦了我?”
秦王政臉色頓時冷峻,不屑地揮揮手,“你敢揚言割據稱霸,讓咸陽陷入被動,寡人當然要把你放在火上烤一烤。告訴我,準備何時南下?”
“十一月或者十二月。”寶鼎說道,“我帶二十五萬大軍南下,一戰可定。”
秦王政微微皺眉,“你擔心北虜?”
“速戰速決。”寶鼎說道,“匈奴人非常強悍,東胡人在饒樂水一線難以支撐,假如金秋匈奴人佔據饒樂水,那麼今冬的局面對北疆就大為不利,所以我不能久戰,只能集結主力,一擊而中,中之即退。”
秦王政鬆了口氣。寶鼎能做出這個承諾在他的意料當中,而寶鼎的自信更是讓他意識到決戰基本上算是勝券在握,但此行的目的不是要取得決戰的勝利,而是要與寶鼎在政治上達成妥協,他期待的最好結果就是建立兄弟間的信任,兄弟攜手共創未來。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要把頭顱給寡人?”秦王政冷聲問道,“威脅寡人?”
“我需要王兄的信任。”寶鼎言辭懇切地說道,“王兄顯然對我有很深的誤會。”
“誤會?”秦王政嗤之以鼻,“封君之上再建王,這是誤會?”
寶鼎笑了起來,“難道在王兄看來,是我點燃了這把大火?”
“這把大火遲早都會自燃,但現在的事實是,是你點燃了這把大火。”秦王政的語氣陡然凌厲,“你想讓寡人背上兄弟鬩牆的惡名?”
“如果沒有這把大火,王兄是否會親赴北疆?”
秦王政冷笑,但眼裡掠過一絲讚賞之色。如果寶鼎沒有點燃這把大火,讓咸陽陷入危機,他的確不會親赴北疆,他不到北疆,兄弟之間也就沒有互相解釋的機會,重建兄弟間的信任也就成了一種奢望。
“寡人滿足了你的願望,但你是否願意滿足寡人的願望?”秦王政直言不諱地問道。
寶鼎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