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報,看了這些年,更有一種親切感。從前我寫過一篇涉及小報的文字,想不到競得罪了一些敏感的人。但我也沒有去解釋。懂得的人自然會懂得的。
寫稿子我自然也願意湊湊熱鬧,可是實在忙不過來了。連我常寫的雜誌以後也想少寫,寧可自己印書。您不要給我送報來,使我太不過意。
很高興您喜歡我的畫。有些實在不成東西,這次我要出的散文集《流言》裡有兩張比較好點。
此頌
大安
張愛玲
十一月十五日
()
這封信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清楚地顯示了張愛玲對小報的偏愛。二十年代以降,上海八開四版雕,報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但大都是舊派文人的一統天下。三十年代中期,自謝六逸主編《立報言林》始,新文學家也逐漸打入小報領域,形成新IL派文人各顯神通、平分秋色,甚至互助互補的局面。所以張愛玲認為小報具有特殊的、得人心的機智風趣,確實不無見地。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信作為給小報《力報》主編的答覆,正好寫於《傾城之戀》上演前夕,雖然張愛玲在信中並未答應惠稿。但後來會不會改變初衷?既然在已知的與張愛玲有過文字瓜葛的各種刊物,如《永珍》、《雜誌》、《天地》等上面都找不到《羅蘭觀感》的蹤影,這篇佚文會不會刊登在《力報》呢?
經過查閱《力報》,筆者的大膽推測完全得到了證實。《力報》辦得較有特色,莊諧並重,作者中有周越然、潘柳黛、馮蘅等知名作家。《羅蘭觀感》就連載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八日至九日該報副刊。文末附有該報編者也就是上述張愛玲佚簡收信人黃也白的一篇按語,把《羅蘭觀感》的來龍去脈和盤托出,至關重要,不妨也照錄如下:
也白按:《傾城之戀》是張女士的力作,這次她親自編成舞臺劇交大中劇團演出,預料轟動是必然的。我們很早就想請她寫一點關於演出的話,以饔讀者。承蒙張女士的不棄,答應將寫給演出特刊上的那一篇《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先交給《力報》發刊,那知這篇文章到了大中劇團以後,給另一位先生拿了去,也準備在他報發表。這樣未得她的同意,至少在張女士是表示遺憾的。因此她願意重寫一篇,先交我們發表,然後再給特刊付排。她在匆促的時間裡寫成了這篇《羅蘭觀感》,並且還特地差人送來,張女士這樣的盛情,真使我們感激不盡附帶一說:《傾城之戀》的特刊上,有不少名作,執筆者有蘇青、實齊、柳雨生、吳江楓等幾位先生,尤其難能可貴的,張女士的姑姑張愛姑(應名張茂淵筆者按)也寫了《流蘇的話》及《柳原的話》兩篇,這本特刊內容之精彩,也足與名著《傾城之戀》相互媲美了。
真沒想到在《羅蘭觀感》之前,張愛玲還寫過一篇《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以下簡稱《老實話》),怎不讓人感到意外的欣喜?儘管時隔半個世紀。我們還是要感謝大中劇團那位不知名的先生,如果不是他的節外生枝,《羅蘭觀感》是不可能誕生的。同時,又得承認《老實話》才應該是張愛玲專為《傾城之戀》上演撰寫的全面闡述創作宗旨的宣傳稿子,其史料價值更不待言。隨著這條新線索的獲得,繼續查詢這篇新佚文又成了筆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遺憾的是,豐富多彩的《傾城之戀》演出特刊至今不明下落(但願有朝一日它會顯現真身),只能老老實實到他報上去搜尋。
當時上海的大小報刊多達二十餘種,逐一翻查,難處之大可想而知。但皇天不負苦心人,筆者終於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上海《海報》第四版上把這篇《老實話》發掘了出來。平心而論,儘管同為小報,《海報》內容:《力報》精彩厚實,包天笑、周瘦鵑、程小青、張恨水、範煙橋、汪亞塵、鄭逸梅等都是該報經常撰稿人,李健吾、柯靈也曾在該報露面,真是名家薈萃,令人眼花繚亂。但在四個月前,張愛玲剛和《永珍》發行人平襟亞(筆名秋翁)在《海報》上為了《永珍》向她支付稿費等問題打過一場筆墨官司,內中曲折一言難盡。這件不愉快的事她一定記憶猶新,對《海報》未經她同意發表這篇《老實話》心存芥蒂也就不難理解了。可是我們今天也仍感謝《海報》編者,否則這篇綻放著張愛玲智慧之花的創作體會很可能無法與世人見面。
如何評價《傾城之戀》,見仁見智,在所難免。翻譯家傅雷在他那篇有名的《論張愛玲雕,說》中就認為《傾城之戀》比《金鎖記》遜色。在分析,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色之後,傅雷批評作者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