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她們的喜愛。以及她們的宏願。她們將祈求上帝幫助自己達到目標,成為作家、音樂家、教育家或理想的妻子。我還可以聽到那古老的鐘樓在祈禱聲中發出迴響,彷彿是低聲回答她們:是的,與全中國其他學校相比,聖瑪麗亞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內的花園也未必是最美麗的,但她無疑有最優秀、最勤奮好學的小姑娘,她們將以其日後輝煌的事業來為母校增光!

聽到這話時,我的感受將取決於自己在畢業後的歲月裡有無任何成就。如果我沒有克盡本分,丟了榮耀母校的權利,我將感到羞恥和悔恨。但如果我在努力為目標奮鬥的路上取得成功,我可以欣慰地微笑,因為我也有份用時間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學校生活的形象雖然我的貢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陳子善譯)

在茫茫報海中搜尋 張愛玲佚文鉤沉型

往日讀張愛玲的散文《我看蘇青》,很驚異於張愛玲對這位她最喜歡的女作家比喻的新穎奇特。概括的精闢深刻,同時也注意到文中的一段話:有時候我疑心我的俗不過是避嫌疑,怕沾上了名士派;有時候又覺得是天生的俗。我自己為《傾城之戀》的戲寫了宣傳稿子,擬題目的時候,腦子裡第一個浮起的是傾心吐膽話傾城。套的是苜蓿生涯話廿年之類的題目,有一向非常時髦的,可是被我一學,就俗不可耐。作者的本意是在用自己的俗來對照蘇青的一種無意的雋逸的俗,但無意中也透露了她曾寫過介紹話劇《傾城之戀》的文章,這是迄今為止海內外所有的張愛玲作品集均未收入的。這樣一個重要的線索,不能不引發筆者的考證興趣。但是,此文確切題目,不知;後來是否發表,也不知。報海茫茫,何處尋覓呢?

中篇小說《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文采飛揚,一九四三年九月至十月在《雜誌》月刊連載後,頓時聲譽鵲起,使張愛玲躍升為當時上海文壇最為走紅的作家。一年之後,張愛玲嘗試把《傾城之戀》搬上舞臺,劇本數易其稿。經作家柯靈推薦給周劍雲主持的大中劇藝公司(又名大中劇團)上演,由上海四大導演之一的朱端鈞執導,梁樂音譜曲,演員陣容也頗為強大。女主角白流蘇的扮演者羅蘭,男主角範柳原的扮演者舒適。以及端木蘭心、歐陽莉莉、陳婉若諸位,都是一時之選。劇團在著名的蘭心大戲院排練時,張愛玲幾乎天天到場指導,她對自己Chu女作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四幕八場話劇《傾城之戀》在裝修一新的新光大戲院隆重首演。一炮打響。上海十多家大小報刊爭相報道和評介演出盛況。如眾望所歸,紅極獻演,輿論一致推頌,如當今戲壇第一份,轟動整個上海等等,而下面這闋署名紫鳳者所作的《鵲踏枝》更把觀眾的如醉如痴刻畫得十分生動:

疊了蠻箋拈翠管,寡鵠孤飛,細寫流蘇怨;萍島穿花逢海燕,溫馨消受傾城戀。

翡翠蘭苕香夢暖,夢裡烽煙,夢醒滄桑變!付與舞臺分幕演,定知滿座啼珠泫。

《傾城之戀》連演八十場,場場狂滿,獲得了空前成功。話劇與小說一樣。如此大放異彩,這在話劇已式微的今天,簡直是難以想像的。

當然,引起筆者興趣的不止是這些鮮為人知的史實。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廿八日上海《中華日報》副刊刊出現在已是國際著名學者柳存仁寫的《觀(傾城之戀)》(署名柳雨生),作者在文中不但記敘了他觀看《傾城之戀》首演的興奮之情。稱讚此劇不失為一九四四年至四五年問的一出好戲重頭的。生動的,有血肉的哀豔故事,很適合輕性知識分子的脾胃,同時在評論羅蘭的出色表演時專門提到像愛玲先生在她的《羅蘭觀感》中所提到的,羅蘭在這裡的成就是無比的,她是這幕戲的魂靈。這就明確提供了張愛玲關於話劇《傾城之戀》的文章題目是《羅蘭觀感》,而且此文肯定已經變成了鉛字,從而使查詢張愛玲佚文韻工作大大前進了一步。

差不多就在發現柳雨生《觀(傾城之戀)》的同時,承一位年輕的日本學者的提示,筆者又找到了張愛玲的一封佚簡。它發表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廿八日上海《春秋》第二年第二期女作家書簡特輯。《春秋》是綜合性的通俗文藝刊物,主編陳蝶衣對話劇《傾城之戀》也十分傾倒,曾撰《(傾城之戀)贊》,讚賞此劇是一首詩,一支悲歌。這封佚簡不啻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先照錄如下:

XX先生:

謝謝您的信。《力報》由您來編,一定非常精彩。我對於小報向來並沒有一般人的偏見,只有中國有小報,只有小報有這種特殊的、得人心的機智風趣實在是可珍貴的。我從小就喜歡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