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情況。同時,全美五十多家醫學院在課程中加入了精神學方面的內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設立了“醫院夜間專案”課,讓二年級的學生想像自己得了一種病,然後在醫院過夜。學校方面說,設立這個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病人感受的能力。”費城傑夫森醫學院甚至研發了一種新的醫生效能測量法——情感理解指數。
撇開美國醫學院,讓我們來看看世界經濟第二強國日本。日本從二戰的廢墟中迅速崛起得益於它對左腦教育的大投入,但現在它也開始重新考慮了。儘管日本學生數理科成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日本國內很多人開始懷疑一貫堅持的學術教育重心是不是過時了。日本現在正在調整教育體制,著力培養創造力,藝術才能和劇作。實際上,現在日本最掙錢的出口商品不是汽車和電器而是通俗文化產品(流行歌曲和偶像電視劇等)。同時,為了應對學習壓力,日本教育部正致力於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使命,提倡所謂的“心靈教育”。
好,現在我們再把目光轉到第三個不可能發生卻發生了的領域——跨國大企業通用汽車公司。幾年前,通用汽車僱傭了羅伯特盧茨(RobertLutz)做主管生產研發的副總裁。他不是一個暴躁敏感、裝腔作勢的人,而只是一個滿臉皺紋,白髮蒼蒼的70多歲的白人。他在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當過執行官,還曾經當過水手,至今行為舉止仍有水手的痕跡。他抽雪茄,駕駛自己的飛機。他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環保運動引起的扯談。當盧茨任職通用汽車公司後,《紐約時代週刊》採訪他,問他的管理方法將會和前人有什麼不同時,他回答道:“更多地使用右腦……我認為我們做的是一種藝術商業(artbusiness),汽車是具有藝術性、娛樂性,如同流動雕塑般,只是剛好同時提供了運輸的功能。”
通用汽車從工業時代到資訊時代都是很好的榜樣,如今,它也聲稱自己從事藝術商業。帶領通用汽車進入右腦世界的,不是頭戴貝雷帽的藝術家,而是70多歲老頑童式的水手出身的人。變化正在發生,而且越來越明顯。高概念和高感性智慧正在從我們生活的外圍來到中心。
MBAs和MFAs
進入哈佛商學院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每年那幾百名沒考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藝術系的人會這麼想。哈佛商學院錄取比例是10%,而UCLA藝術學院錄取比例是3%。為什麼呢?因為藝術碩士(MFA,MasterofFineArts)現在是世界最熱門的文憑了,你想啊,就連通用汽車也進入了藝術商業領域。企業招聘官開始拜訪頂級的藝術院校尋找人才,比如羅德島設計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密歇根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等。這減少了傳統商學院學生的就業機會。比如,1993年麥肯錫公司的員工61%都是MBA,十年過去了,MBA的比例下降為43%。麥肯錫公司認為其他專業學科新成員同樣表現出色。隨著應聘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藝術畢業生佔領了關鍵崗位,規則改變了:MFA變成了新的MBA。
我在上一章中講過的兩個原因導致了MFA變成MBA。因為亞洲外包風潮,很多MBA變成了這個世紀的藍領工人,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工作流向海外。像我們知道的那樣,投資銀行等正僱傭印度MBA處理金融分析。美國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ATK)預測,未來五年美國金融業將轉移五十萬份工作到印度等低工資的國家。就像《經濟學家》雜誌說:“讀MBA當時是年輕人的夢想,他們沒有經驗但充滿雄心壯志,努力工作企圖在華爾街或倫敦金融城飛黃騰達。但現在,由於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勞動力低廉的印度的青年人也有了同樣的夢想。”同時,由於物質豐富,商人意識到在現實過渡飽和的市場中要使自己的商品和服務與眾不同的辦法,唯有使商品和服務漂亮而有吸引力,能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所以,藝術家的高概念能力就比學商科的學生所有的簡單左腦技能都值錢。
上世紀中期,前通用汽車執行官查理威爾森(後來成了美國國防部長),曾經說過很經典的一句話,“凡適用於通用的東西,也適用於美國。”是時候該把他的話與時俱進一下了:凡是通用汽車正在經歷的變化,美國也在經歷,美國正在經歷的,其他國家也在經歷。如今,我們都處在藝術商業中。
在美國,美術設計師數量十年增長了十倍,與化學工程師的增長比例是4比1。從1970年開始,美國靠寫作為生的人增加了30%,靠作詞譜曲和演奏為生的人增加了50%。現在,比起律師、